地球上有一群特殊的生物,它们用几亿年没进化过的状态,证明“躺平”也是一种生存哲学。

这些“海洋废物”长相一个比一个诡异,有的甚至完全不像动物,还被人用来搓澡!今天,我们就来盘点6种让进化论“失效”的奇特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生海绵

海蜘蛛: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

想象一下,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生物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演变。然而,海蜘蛛仿佛对这场竞赛视若无睹,它们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进化方式。

首先,海蜘蛛的身体结构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废物”中的极品。没有牙齿,没有排泄器官,甚至连最基础的呼吸系统都缺失。在生物进化的道路上,海蜘蛛似乎漏掉了一切与强大有关的部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简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个“极简主义者”却并非没有生存智慧。海蜘蛛的躯干非常小,因此它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分支通入八条腿中。研究表明,海蜘蛛还会利用腿上的小孔摄取氧气。听起来,腿就是海蜘蛛最重要的生存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有八条大长腿,但海蜘蛛的行动依然十分迟缓

海蜘蛛的八条腿都覆盖着坚硬的外壳,让食物链的上级生物看到它们也不会产生什么胃口,不仅费牙,还吃不到什么肉。而海蜘蛛自己则常匍匐于3600米深海处的海藻上或岩石下,靠吸食软体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和苔藓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牛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德里克·西维特和同事,在赫里福郡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和完整的海蜘蛛化石,具有现代海蜘蛛的所有特征,足以证明它们至少在 4.5 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海洋生物链中,生存并非易事,竞争残酷而激烈。然而,海蜘蛛选择了“废物”的生存方式,看似无足轻重,但却让它在海底逃避了竞争还独具一席之地。

其他生物或许正在不停进化,费尽心思让自己更强大,而海蜘蛛仿佛在大声说:“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我就这样悠哉悠哉,也能活个5亿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鲎:虽是躺平生物,却身负液体“黄金”

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中,鲎(hòu)首次登场,看起来和现在的鲎简直是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鲎,是剑尾目-鲎科的节肢动物。鲎的贝壳呈马蹄形,背部具有两只复眼和两只普通眼,五对腿中,前四对用于行走,最后一对却是专为游泳设计。

像折叠的书页一样的鳃位于身体后端,书鳃有节奏地拍动并激起水流,可以进行呼吸。根据其独特的外形特征,鲎也叫做“马蹄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剑尾是它们的武器

现在的鲎分布很广泛,从亚洲东部、南部到北美洲海域都有,分为东方鲎属、蝎鲎属、美洲鲎属,鲎生活在港湾和入海口的泥沙岸和浅水水域,一般为肉食性食腐动物,最爱吃蛤蜊和蠕虫。

在每年4到8月的夜间,鲎会聚集在潮间带繁殖,雌性在沙滩下陷处产下200到300颗卵,雄性会扒在它们身上一起上岸,再对卵进行授精,经常会被人们一对一对的捉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人意料的是,鲎的生存之道并非完全无为。它们虽然被戏称为“活化石”,但却在科学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

鲎的血液是蓝色的,只要接触到一丁点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就会迅速凝固,比目前人类的任何化学试剂都准确,所以,大量的美洲鲎和东方鲎被抓去抽血,做成“鲎试剂”广泛用于医学、制药和食品工业,尤其是疫苗的研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的“鲎试剂”,珍贵堪比黄金

然而,正是因为人类日复一日的实验和食用,鲎的生存前景已经不容乐观,正式成为了濒危动物。这或许在提醒我们,即便是在海洋中躺了5亿年的生存哲学,也需要我们的关注与珍惜,而不是过度消耗。只有我们的保护意识增强,才能让这个“活化石”继续在海底的漫长岁月中躺平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皱鳃鲨:停滞的海洋霸主

皱鳃鲨,又被称为拟鳗鲛,是一类身体呈鳗形的鱼类,属于六鳃鲨目-皱鳃鲨科,既是海洋中强大的掠食者,也是进化最缓慢的生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形犹如鳗鱼

皱鳃鲨的“躺平”之道体现在它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与古老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时间在它身上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皱鳃鲨的身体形状很像鳗鱼,腹部具有明显的隆嵴。嘴巴能咧到眼睛后面,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弧形。

吻部较短,牙齿呈三叉型,中央齿尖和侧齿尖基底间各具一小齿头,这种牙齿结构适应了其捕食头足纲、其他鲨类以及鱼类的肉食性习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皱鳃鲨具有6对鳃孔,均位于胸鳍基底前方,而鳃间隔延长而褶皱,且互相覆盖,因而得名“皱鳃鲨”。这种独特的鳃结构也是其进化停滞的标志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皱鳃鲨通常栖息在水深120—1280米处,偶尔会在水上层活动。在我国,仅在台湾东北部深海曾有渔获记录。

皱鳃鲨是一种胎生动物,个头不是很大但繁殖率特别低,怀孕周期比大象更长,能达到惊人的三年半,每胎只生2到10个后代,又因人类过度的商业捕捞,“躺平”了几亿年的皱鳃鲨,现在也成濒危动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鹦鹉螺:底栖生物的“躺平”代表

鹦鹉螺,出现在至少4.4亿年前的奥陶纪,作为海底“躺平队”的一员,同样也是珍贵的“活化石”。

鹦鹉螺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具有螺旋形外壳,因其光滑如圆盘,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鹦鹉螺最大能长到26.8厘米,通常不超过20厘米,和奥陶纪时期比起来,像是等比缩小了很多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奥陶纪的海洋中,鹦鹉螺能长到11米那么长,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 为主要猎物,嗅觉系统很灵敏,凶猛的嘴喙则是捕猎和进食的利器,巨大的体型能碾压它的所有猎物,也让它走上了奥陶纪海洋食物链顶端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鹦鹉螺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经灭绝的菊石,由鹦鹉螺进化而来

鹦鹉螺的近亲是章鱼、鱿鱼、乌贼这些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乌贼将外壳转移到身体内,鱿鱼的外壳只保留下一层胶质的薄膜,章鱼则是彻底放弃了外壳,这些变化让它们游得更快,只有鹦鹉螺一直不变,被认为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鹦鹉螺基本上是底栖动物,常在100米深的水域底层缓慢匍匐行进。它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主要以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尤其是小蟹为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鹦鹉螺平均寿命80年,繁殖策略是贵精不贵多,挺过地球上几次大灭绝事件,但截至目前来看,鹦鹉螺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

在全世界的贝壳市场上,鹦鹉螺制品并不罕见,这种商品经济就急剧侵害了鹦鹉螺种群的生存。如今,鹦鹉螺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若需出售,每只得向国家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得经中国农业部批准才能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鹦鹉螺杯 工艺品

水母:越美丽的生物越危险

水母,是刺胞动物门-水母亚门的代表,全球范围内有250余种水母,遍布在海洋各处,是浮游生物中一支独特的群体。水母的美丽伞状体直径各异,大者可达2米,边缘布满触手,有的甚至能延伸20到3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身体95%以上都是水既没有大脑,也不存在骨骼、心脏、血液和鳃等器官,内外两个胚层之间,有厚而透明的中胶层,通过不断喷水来推动自己前进。

这些水生生物在地球上已存在了六亿五千万年,比恐龙还要古老,但水母的演化相对较为保守,但几亿年前是什么样,现在基本也还是那个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外表美丽温顺,但水母实际上是十分凶猛的捕食。作为食肉动物,水母以浮游动物、小鱼、小虾为主食,甚至会捕食同类。

通过触手释放出带毒的刺丝囊,水母能够麻痹、缠绕和毒杀猎物,然后吞进“脑袋”里慢慢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大脑的水母,还很有生存智慧。管水母目的僧帽水母还与一种名为“小牧鱼”的双鳍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小牧鱼能够在水母的触手之间游弋,将水母视为安全的“避难所”,躲避大鱼的捕食,还能够引诱猎物自投罗网。这种独特的伙伴关系使它们能够相互为用,水母提供庇护,而小牧鱼则吞食水母的“剩饭”和身上的小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帽水母和环绕在它周围的双鳍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身形灵活,这些双鳍鲳可以绕开水母的触手不被毒到

水母的进化似乎相对“躺平”,外形和习性变化有限。然而,正是这种相对稳定的特征,使得水母成为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的宝贵材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窥探地球生命演化历程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幻的海月水母

海绵:古老而神奇的多孔动物

《海绵宝宝》里的海绵,在现实中可以说“废物”到了极致,甚至完全不像一种活着的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绵宝宝》主人公

海绵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多细胞水生动物,它的结构简单得令人惊叹。

没有嘴和消化腔,更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全身上下都是小孔,孔里长满了鞭毛,还有一个独特的环状结构。它们不能自己行走,只能附着在海底的礁石上,通过振动身体内壁的鞭毛引入海水,用滤食的方法来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绵色彩各异,像这一种就十分美丽

这些海绵分布在世界各大洋,通过脱落的身体碎片或者突起物,顺着海水飘荡,到合适的地方扎根,用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将种群扩大到了世界各大海洋中,甚至有一些还适应了淡水环境,比如贝加尔湖里的海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原始的海绵,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了现在绝大多数动物,它们起源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洋,可以说是所有动物最直接的祖先之一,但并没有得到祖先应有的尊重。

从古埃及时期开始,海绵就被人类用来洗澡,特别是那些骨骼柔韧、带有角质的部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近年来科学家们更是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生物产生的化合物竟然具有极高的药理和工业价值。不仅如此,由于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性,海绵也成为了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些“躺平”的生物都出自海洋?

海洋环境相对来说更加稳定,温度、盐度和光照等因素相对均匀,相对于陆地上的剧烈变化,海洋提供了一个更加恒定的生存环境。这使得一些生物在适应这个环境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不需要频繁适应新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在深海环境中,竞争和捕食的压力比陆地上小了太多,所以它们基本不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频繁变化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海洋中的生物没有经历演化,而是它们相对于陆地上的某些生物,演化速度较慢或保持了一定的形态和生态学特征。海洋仍然是生物进化的舞台之一,但演化的路径和速度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而言,海洋中的生物,如鹦鹉螺、水母和海绵,展现出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它们在海洋这个相对稳定而独特的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适应了生存挑战。尽管它们可能相对“躺平”,保持了一定的形态和生态学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演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蜘蛛

相反,海洋中的生物与陆地上的生物一样,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进化,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这片神秘而广阔的蓝色世界里,每一个生物都承载着亿万年的演化历史,为地球生命的绵延不绝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