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中法两国政府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书》。10年来,生态城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期间,中交集团积极参与,于2019年7月与武汉市蔡甸区人民政府签署投资框架协议。2020年1月,中交城市投资(武汉)有限公司成立,负责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东部片区配套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合作内容涉及片区内基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策划、投资、融资、建设,并开展二级开发,高标准打造总部经济、智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性城市生态核心功能区,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中交城投与二航局、四航局等单位携手,历经四年多共同努力,扎实推进生态城建设,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方面探索实践,助力生态城成为武汉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名片。

作为首批入驻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建筑央企,中交联合体扛起时代使命,积极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助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投资建设了中法生态城地标建筑中法生态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还打造高标准学校,畅通片区路网环线,将“规划图”“建筑图”变“实景图”。

钢骨石身裹“绿装”

“文体中心,太壮观了!”3月20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签约十周年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如期举办,法国驻汉副总领事罗冉看到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第一眼便如是赞叹。这座形似古琴、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项目让中法两国参会嘉宾充分感受到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交城投投资、二航局建设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设计上将法式建筑优雅、浪漫的气质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念融为一体。“近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和生态绿墙将建筑与湿地有机结合。”中交城投武汉公司副总经理包建武介绍道,“文体中心建成后,市民朋友可顺着6条环形绿道登上屋顶花园,近可享休闲健身娱乐,远可观高罗河湿地风景。”

绿色随处可见,是文体中心的最大特色之一。园林式屋顶不但加强了大楼隔热、隔音的效果,还能够吸附飘尘、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屋顶花园的底部和种植槽内设置了自动滴灌系统,配合广场上设置的雨水收集池,沉淀后可用于景观灌溉和场馆冲洗,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临近高罗河一侧的墙体,采用了垂直绿化技术的生态绿墙,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肉眼可见的绿色植被,看不见的绿色高科技也处处体现在文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整座大楼管线面积共有7万多平方米,涉及型号众多,中间既有交叉、重叠施工,也有拐弯和包裹处理。如果按照常规操作,人工对照图纸按部就班施工,极易出现因操作失误而返工的情况,不仅效率低下,也会浪费材料。

“运用AR技术,将BIM模型1比1投影还原至项目现场,将整栋大楼的各种管线布局直观地展现出来。”项目部工程主管张双庆娴熟地操作起平板电脑,“将BIM图导入到AR软件中,在区域选好位、将虚拟模型与现场实际建筑定位重合,就能看到整个管道的三维立体布局了。”项目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互联网技术,BIM技术及二航局信息化平台,打造信息化及智能化、标准化工地;运用绿色建材,采用ALC条板工艺、装配式施工、垂直+屋顶绿化等施工工艺,以“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建筑能耗较现行节能标准降幅为18.37%,综合节能率达77.14%。

绿色校园“会呼吸”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建设绿色学校,持续降低大中小学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中交城投积极响应,致力“五校共建”目标,在中法生态示范城投资建设了新天小学、黄陵小学、新天中学、新天高中、唐河小学等学校,将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精益建造等新理念贯穿学校建造全过程。

包建武说:“让当地居民从‘上好学’到‘上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孩子们在有内涵的园林式校园内学习生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交项目团队打破了学校常规的“走廊+教室”的空间布局,通过设置架空、错动穿插的庭院或活动平台,增加了校园的空间层次感,绿色校园的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新天中学所处地势复杂,南高北低,南边最高的地方和北边最低的地方相差9米,形成了天然的“大台阶”。在项目团队看来,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如何克服复杂地形条件造成的困难,利用地势优势打造校园空间,是项目团队首先思索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不就我我就山”是项目团队遵循的原则。“我们根据地形地势、气候等特征,通过设计软件模拟对比,分析总结出最适合地区及场地的教学楼建筑朝向、空间布局。”包建武说。项目团队采取“首层架空”设计,巧妙避免了“开膛破肚”式的土方开挖施工,又结合南高北低的地势起伏,用“一根串联,开枝散叶”的藤蔓造型作为校园景观结构,将校园各个功能区贯穿起来。学校还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和空气能系统,并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让“雨滴”环游,实现校园水资源生态良性循环。

此外,项目团队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筑围护结构,采取适合本地区的节能措施,提出开窗、遮阳策略,外窗采用穿条式隔热铝合金中空玻璃,遮阳采用可人工调节的遮阳板、百叶、帘幕等设施,根据日照角度、日照时间、环境条件等来调节遮阳叶片的角度、长度,将夏季强光挡在室外降低制冷能耗,冬季温暖的阳光进入室内减少采暖负荷,营造舒适光热环境空间。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绿色建造优势,强化太阳能光热系统和空气能系统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利用太阳能发电照明,从而减少碳排放。教学楼的建筑结构采用多孔通道设计,新鲜空气可通过外部露台和孔洞通道,直接贯通走廊、教室、办公室,保证了整栋建筑新鲜空气的顺畅流通,建筑就像“在呼吸”。

“智慧”路网便出行

驾车穿行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东部片区,“小街区、密路网”规划与汉口历史风貌区颇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非机动车道几乎占了道路的一半,同时还设置了面积充裕的人行道。

“我们借鉴了巴黎绿色出行慢生活的理念,鼓励市民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骑车等更环保方式出行。”曾在法国学习生活6年的中法生态城城市规划师李秭尧说道。

中交城投负责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东部片区32条道路骨架网络秉承“大生态”设计理念的布局原则,尊重既有干道原貌,以“功能转换”为主要手段。

与传统的“宽马路、稀路网”城市道路规划不同,中交城投构建的“小街区、密路网”空间格局打通了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有效减少了道路交通堵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遵循绿色低碳、城市双修、宜居生活、中法融合的指导思想,融合了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技术和经验。”项目公司规划设计部负责人郑新亮介绍。在路网的设计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数字建模分析,确保了每条支路、次干道能在500米至1公里达到城市主干道。“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共同撑起高效、互联互通、支撑有力的高品质绿色畅达的交通体系。

东部片区道路建设着重“渗、滞、排”功能,注重雨水的综合利用。人行道上的透水铺装,促进雨水下渗;路侧设置排水设施,雨量较大时加快雨水排放;道路上设置沉泥雨水口,消能、沉淀和收集路面雨水;侧分带采用下沉式绿化带,雨水从沉淀井溢流至绿化带中,经渗透排入市政雨水管道……东部片区路网采用“多杆合一”理念,以道路照明灯杆为主要载体,对各类杆件、机箱、配套管线、电力和监控设施等进行集约化设置,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中交城投武汉公司总经理毛世扬介绍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代表了当下,更代表了未来,正如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将继续秉承‘与地方政府共成长’理念,全力建设好宜居、韧性、智慧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中贡献应有之力。”(中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