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正如其它内家拳一样,里面的门道是非常的多的。并不是仅仅表面的动作那么简单。这就好像写毛笔字中的那一横,看着简单,可实际落笔,行笔,收笔却有很多说头。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意境上的东西,因为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无比遐想和无尽的感受。但意境是层次,不是方法,它来自于方法(具体的行为),这个是我们国人所忽略的。也恰恰是我们现今练太极拳所存在的问题。我经常说,有形带无形,真意势中求!
我从杨式太极拳各个流派到陈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还有赵堡太极拳,几乎太极拳名师的拳架都博览过,这些完全不同门派的名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理论丰富,体悟不足,正如何静寒老师当初所言:“任何太极拳都须从有形的体练开始,然后才能进入无形的气练,最终达到虚无的神练的层次。”
提到这个体练,大部分人也许以为是姿势,这是不对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一横的道理一样。在太极拳上,体练阶段的内容 体现的是对身体各个相关部位的要求即身法的要求,和独特的运动属性的再建立即身体骨架结构的建立。任何姿势都能做到了这些才能具备练太极拳应有的价值。否则就是所谓的体操。练着当然就体验不到它独有的理趣了。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当中有“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说。体练即“著熟”阶段的范畴之一。
譬如练太极拳,有太多的人对于尾椎骨的重要性并不了解,因此就更勿论重视了。也有一部分人在一开始就信从尾闾内收一说,重视了尾椎骨向内的回收。但这是不对的。不是收尾骨不对,而是习练的一开始就收尾骨的练法是不对的,只有松腰落胯了才能收尾闾。这就好比都没有松到一定质量就练发力,都没有站稳就着急跑,这样的行为怎么能是对的呢?还是那句话,收尾骨没有错,错的是步骤不对。
另外,在练拳中还有个海底穴也极为重要。海底穴是拳术家对练拳中藏气的这片区域最底部的称谓,实际说的是中医经络里的会阴穴。这里头的奥秘,练不到的人感受不到。平常人,或者练不得法的人,会阴这个地方都是一个样的状态。但得法练对了的人,功夫积攒到一定阶段,这个地方就会呈现出饱满外顶之势。自己轻碰会有气球般的弹性感。这是内部精炁旺盛的表现。你可以试验,如果放纵性欲它会缩回去成原来的状态。因此,过去的人讲究练拳少行房事,实际是为了保这练出来的玩意。也有练内家拳须重修身之规的要求,因为精气旺盛若只会生发精气,却不会炼化之法,则难免生理上的欲望。故太极秘谱当中开势歌诀即曰:“提顶吊裆心中悬,两膀轻松力自然。”一说。得能把练出来的精华吸到窍里来。
练太极拳,极为重视“用意不用力”。但很多人练太极拳为了不违背这个原则,不敢用力,不知道怎么才算是“用意不用力”,至此造成用力不对,不用力又不习惯的无所适从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掌握不好用力的力度和做不到借地之力。对此,我们应该在太极桩法中去求。
在这里需要说的是通过我们的站桩方法不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还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困倦、无力、昏沉、眼皮打架想睡觉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就顺应它的生理反应。有趣的是,当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之后有新力渐生之体感。这在术语上称之为:俗力去,神力生——周身有使不完的精神劲力。再练下去,到了一定阶段时,会突然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感觉,这个空好像身体如脱骨的鸡,关节开了,肉往下沉,劲会有在肌肤表皮外涨之感,犹如大气球被吹起来一般。即是骨升肉降,玉树挂宝衣的感觉也会随它而来!
虚领顶劲,你真的做对了吗?说的就是这种效果的一个体感。在这之后,行功走架便觉身体有了通透感,特别是每一式都是如此。这就是古拳谱里说的 :满身轻利顶头悬。当整个脊椎骨这套大龙活了起来后,练拳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脚下膨着往脊椎骨上来的。这都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初级阶段,渐入明堂。此时,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陀螺,随便转,随便打,自由自在。太极拳独有的柔就有了。
练太极拳有“迈步如猫行”一说。猫步指的是什么?就是我说的这个轻灵劲。你看看猫走道、或者豹子、狮子和老虎,没有一个是噗通、噗通走的。都是轻轻提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柔柔软软地、毫无消息地走向前去。等走到猎物跟前猎物才稍有感觉,可是为时已晚。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种轻灵的劲所实现的走动也是快的体现。任何内家拳练对了都是这么个轻灵法。凡是做不到如履薄冰,一落脚就是迈大步带重心去易回难的,都是练错了。
在教学中,有学拳的人问我涌泉的问题,说老师啊,站桩、练拳是不是找涌泉啊?我说找什么涌泉?是找中,守中,用中。那是一个区域,不是一个点。力沉脚底,稳当了就行了!有意无意是真意。一刻意在一个点就是过,就是着相就是错。平常要把状态始终保持住,功在时时,练在刻刻。脚下老是找着中,守着中。周身也是根据脚下的变化而高低,前后,左右的架构适中。
那种所谓的发动时,意从涌泉起,气从涌泉生。让人误以为涌泉这里有多么大的能量,这实在是玄虚的过了。如果涌泉真能有气的作用,那得多大的气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而动呢?练功夫是实实在在的玩意,练的是人的本能反应。你练的越合理,身体的记忆反应就越是合理的反应。一有应急事件都是本能激发,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滞,就慢了。比如人走路就不会想着先出哪条腿,再出哪条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拳谚里讲的:打拳如走路的含义所在。古传太极十三势练的就是这些规矩。这都是体练阶段的玩意。太极拳哪是会个套路就行的事!
真正的练家子都知道,内家三拳都是通过练脚下的功夫出来的东西。重点真的不在手上,最起码先期不在手上。八卦的转七星,形意的三体式,太极的无极桩都是明证。但不得其法之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手上,姿势上,而实际用脚练拳才对。只有力沉脚底了,脚上感觉有了,腰胯才会出来。任何内家拳都强调整体力,都以丹田为总机关,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太极拳术中所谓的换劲,其实就是把后天的肌肉力(膀子劲)变成了腰胯筋劲。
故在老谱中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而求之”一说。体练阶段的内容还有很多,奥妙也是谁练到才知道。完全不是体练不到就直接求气,有了什么气感一类所能比拟的。体练到相当程度,气自然就有了变化感应。一本一末,一琢一饮也!希望以上所言对诸位同修有益!(本文完)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各拳种优秀的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 ,可以加罗山主微信: 1 8513683927进行交流 。
附:
来源:传统武学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