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粮食成熟后,还需要经历收获、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才能走向餐桌。在各个环节,粮食损失现象一直存在,减损就是增产,是粮食增产的“无形良田”,减少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浪费,对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为切实做好小麦机收减损工作,多地深挖机收减损潜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更先进的设备

装备一小步,产量提升一大步。机械化程度对粮食收获减损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农机设备本身的先进程度、设计合理性和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粮食的收获减损。在机收过程中,设备的更新迭代和与粮食作物的自然属性相匹配等仍是制约粮食减损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机走进“三夏”机收作业现场。

据半岛都市报消息,山东青岛今年首次引入新型联合收割机入青作业,该收割机减损率可降低到0.5%。

“今天经过我们测量的麦收机械,一亩地大约损失一斤,损失率大约在0.3%,2024年农业(农村)部作业质量要求的总损失率小于等于1.8%。比之前的机械损失率低,是因为现在的装备比较先进,所以能够大大减少损失。”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工程师朱宪良说。

更熟练的技能

为了深挖机收减损潜力,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培训、大比武,提升机械操作技能,最大程度减少机收损失。

据闪电新闻消息,山东德州今年全市小麦机收率达100%,为挖掘机收减损潜力,德州市连续四年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从农机和农机手双向发力。不同的地块、规定的面积内用时最短时间完成规定的作业量,农机手们不仅要比谁跑得快,还要比谁机收漏籽少、留茬低。

德州市农机中心主任张宝东表示:“今年的小麦损失率总体控制在0.8%以内,远低于国家标准,四年来,共减少小麦损失约1.6亿斤,相当于全市增产1.6亿斤小麦,减损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据中国甘肃网消息,近日,甘肃静宁农机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联合举办了以“精细高效、提质减损”为主题的2024年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暨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活动中,农机手们在指定地块依次开始收割,看着沉甸甸的麦穗进入收割机割台,不到半小时,一大块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成。

参与机收减损评定的静宁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富位介绍:“当前,正值静宁县冬小麦集中成熟收割黄金时期,小麦没有遭受风暴等自然灾害,没有倒伏现象,尤其试验推广的膜侧种植小麦,长势喜人,产量也达到了预期,只要农机手能够按照减损规程操作,农户按照成熟度及时收割,机收损失一定能够降到1%左右。”

更精准的作业时机

研究表明,在粮食收获期间,气象条件会直接影响收获环节的损失。例如暴雨或大风等恶劣天气会导致粮食作物谷粒散落或倒伏,不利于机械或人工收割,同时,暴雨后泥泞的田地会影响机收作业的质量与效率。

另一方面,对于作物成熟度的把控也是间接影响收获环节损失率的重要因素。过早收获时,作物籽粒不饱满,容易导致“割青毁粮”;过晚收获时,作物过熟会导致籽粒容易脱落,茎秆的支撑力降低植株易倒折,以及延长虫鸟啄食的时间,进而带来更多损失。

为应对这些情况,今年“三夏”期间,各地气象部门全力保驾护航,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成为气象部门助力夏收的一大亮点。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在江苏徐州,当地气象局自主研发农田墒情评估和预报系统,制作出全省首个精细化轮式收割机作业适宜度预报产品,让农机下田获取最佳的作业时机。江苏省气象部门还对土壤湿度监测格点数据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成功应用于夏收夏种生产服务。“该产品可及时精准动态监测田间墒情变化。”江苏省气象台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工程师徐敏说。

在陕西宝鸡,一款由陕西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研发的“气象哨兵”智能靶向发布终端同样引人注目。该终端能够基于终端所在坐标位置,重点突出预警信号,多维度展现天气形势。“这套终端能实时显示温度、降水等信息,还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预警提示,为我们合理调度农机手进行抢收提供了很大帮助。”宝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对“气象哨兵”终端赞不绝口。

在河北邢台南和区,往年小麦收割时间都是根据成熟度按天计算,今年,区气象局优化麦区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成功将收割时间预报精细到小时,让农机下田作业的时机更加合理。“精细化预报让我们可以在湿度低的时段进行收割,既减少了晾晒所需人力成本,又避免了晾晒过程中刮风下雨对小麦造成不利影响。”邢台市南和区绿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宁永强说。

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谱写出一幅幅生动的“助农丰收图”,也见证着气象服务的变化。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全国小麦主产区大规模机收基本完成,据麦收完成省份初步监测,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在1%左右,优于2%的行业标准要求。

机收损失率的降低是各地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以及农机手们全力以赴的结果,降低1%的损失率对整个夏收全局意义重大。(文/许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