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谁能想到,去认识的人那里办了个业务,竟然被“寄生消费”了,短短几天卡里的两万五不知不觉的被挪走了,就连卡主本人都非常意外,这些“亲情卡”的消费记录自己并没有印象,在警方破案后才知道,自己是掉进了信任陷阱,被身边人给骗了

被骗的李大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卡里的钱是怎么神不知鬼不觉的被拿走了呢?

莫名其妙的消费订单

7月11日前后,江西省鹰潭市的一位大爷李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平拍多出来一张“亲情卡”,手机的花呗被透支到了最高额度。

可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些钱到底花哪去了,不知情的家人也懵了,最近家里也没什么大的开支。李先生顿时觉得自己应该是遭遇了电子信息诈骗,于是赶紧前往警局报了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警了解了大致情况后便询问了所有的可能性,李先生并没有遭遇电子诈骗,也没有任何盲目的消费,民警让李先生再次扩大范围想。

终于,他想起来,在7月1日时,李先生还真见过一个可能的人。

当天,他因为手机转网要到柜台办理业务,本着认熟不认生的想法,李先生并没有直接去运营商店里,而是找到了自己曾在三个月前认识的一个业务员毛某。

毛某是运营商的业务员,年轻的小伙子,两人相识也是因为在三个月前李先生曾咨询过手机转网的消息,于是李先生便根据这层关系再次联系上毛某,请对方帮自己办理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李先生拿着自己的身份证、手机等各种材料一并交给了毛某,对方办理了将近两个小时,李先生没想到办个业务这么难,毛某看出了对方的疑惑便解释到“好严的”,李先生想着自己根本不懂办理流程,也只能耐着性子等。

民警听到办理时长后便察觉到了不对,根据李先生的描述,警方很快就将毛某抓捕归案。毛某在审查后承认了自己盗刷了李先生的钱财。

毛某坦白了自己的作案手法,原来在办理业务的两个小时里,毛某看到李先生的年纪,又看着不太时髦的手机,心里一下子起了歹念。他天真的以为,李先生并不常用支付宝,而且这些钱用了也不会被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趁着办理业务时,毛某利用李先生的信任,将对方的支付宝密码悄悄更改了,为了不让钱财转移时太显眼,他又在支付宝上开通了一张“亲情卡”把自己的账号绑定了,额度高达一两万,这样他花钱就不会出现直接刷脸。

而李先生一次次的配合刷脸,其实并不是办理什么业务,而是配合对方把自己的支付宝密码改了,又“帮”毛某改了密码,因为信任对方,李先生当时并没有察觉到不对劲。

根据民警接下来的消费记录查询,十天里,毛某一共从对方支付宝的两张银行卡、花呗上刷了2万5千元,这些钱全部都被用作日常消费,还有部分钱财都进了赌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李先生察觉的早,及时的制止了毛某的行为。

经过几天的调查后,事情真相终于大白,“寄生消费”的毛某也被警方已“涉嫌盗窃罪”进行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有时候即便是熟悉的流程也要多加留个心眼,尤其是像老年人,不懂的这些电子产品,更应该去正规的柜台进行办理,遇到疑问及时沟通,像毛某这样一办就是两个小时的业务,明显就是有猫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某年纪轻轻不学好,最后还是要法律教做人,这下子东窗事发,没个五六年是出不来了,人生履历上也要背负上污点,还是一辈子的事情啊。

银行卡被盗刷并非个例

如今互联网盛行,很多电子信息的泄露可能就在身边,一旦察觉到账号异常应该立即联系警方。

在今年5月份时,广东的刘女士(化名)在打工时收到了银行提示的消费信息,据流水显示,有人盗用了刘女士的银行卡“小额免密”功能在某服装店进行消费,金额高达1997元。

刘女士在银行打印流水后立刻来到了警局报案,据她描述,平常这张银行卡都是放在宿舍里的,丢失时自己并不知情,直到看到信息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银行和警方的审批和调查,终于确定了刘女士被盗刷的钱是因为对方使用了小额免密功能,省去了直接使用密码的环节。

于是银行工作人员根据规定向刘女士进行赔付,并根据小额免密的72小时追责规定对银行卡进行挂失,刘女士在银行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了理赔,原本被盗刷的1997元成功被追回。

而这样的不用密码钱就被盗刷的案例,在北京也曾发生,还闹上了法庭。

今年4月份时,李女士的银行卡就遭到信息泄露,一个半小时里,卡里就暴增283笔交易,卡里的28万多全部被转到了境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李女士描述,当天她的手机里开始多次出现提示资金被抓走的消息,并且每笔金额都是1000元,转了283次才结束。

李女士当时立刻报警并起诉了银行,她的诉求很简单,根据转账记录,这些钱全部都转进了一个账户内,还是境外的账号。于是她认定,银行没有识别出来交易异常,也没有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审理后,北京法院判定,李女士在银行开具了账户,那么银行则具有保障资金不被盗用的义务,而本次案件中的283笔转账则明显属于信息泄露的异常交易,属于银行的过失行为,于是判定银行赔偿李女士损失的28万余元。

从这三起案例中能发现,现在的电子信息泄露非常恐怖,不需要密码就能把钱转走,作为个人,对于陌生的链接和消费一定要多加留心,察觉到信息泄露一定要第一时间去银行冻结卡号并报警处理。

参考信源:
北青网《江西一地惊现“寄生消费”…男子10天损失超25000元》
光明网《女子储蓄卡90分钟被盗刷283次,向银行索赔28万余元!》
南方+客户端《侨都金融暖心闻|被盗刷的钱追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