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人,住在湖畔边上。每到冬季,野鹅往南飞避寒,会在湖中短暂停留。

有一年,寒流来袭,两只野鹅困在湖中,无处觅食,这时,老人顿生恻隐之心,每天去喂食。

次年,两只野鹅又回来了,还带了几只朋友,老人继续行善去喂养。

一年年的,野鹅越来越多,南下避寒成为了野鹅的向往之地,聪明的野鹅,都来这里,靠老人的善良存活。

可忽然有一年,老人死了。

结果这一年,数百只前来乞食的野鹅,活生生饿死。

那数百只野鹅,就是死在老人的“小善”之下。

能力越弱的人,往往喜欢幻想自己能够恩惠于他人,时常为了让自己一时的“爽”,而做出如养野鹅的老人的那般“善举”来,实际上往往却会适得其反。

而高层的善良,只为自己而活,大善似无情。

相对于行“小善”的人来说,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能够洞悉人性,认知和思维都在更高的维度。

他们对于自己的“善行”能否给对方带来成长(或者是否反而会害了对方)做出谨慎判断。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

说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次小孩跟他同学去河里抓鱼,小孩将辛辛苦苦捞来的鱼顺手玩一下,接着随手又放回河里,嘴里还乐呵呵的笑个不停,而他同学则将抓到的鱼全部装在一个小桶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的人,都会将好不容易抓到的鱼占为己有。

我回家后问他为什么选择将鱼随手又放回河里?

他说带回来会死掉,河里的小鱼在家里养不活,还不如让它在河里活命。

而他同学将鱼带回家,放在池子里面,好吃好喝的款待,很多鱼吃太多撑死了。其他的鱼放在鱼池里面,散发的腥味太浓了,就放到家附近的海边放生了。

一个淡水生活的鱼,你将它放在海水里,最终的结局就是这些鱼一命呜呼。

一个简单的微小动作,可以看出:

做好自己,让他人在你获得成就时也能受益,那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大善,就是活出最精彩的自我。

所以最高层的善良,其实都是一种看似无情的表现,是为自己而活,然后让他人在自己的成就中获益。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弱的人,目光越短浅,从而所做的“善行”考虑的往往是满足自己的一时“爽”。

能力越强的就能够看得更加长远,也就更加清楚真正的行善,其实是通过自己获益来成就他人。

自己养不活或者无知,行善就是一种“惺惺作态”。

生活中处处都是“小善如大恶”的行“善”,而真正的善良,往往是不被人歌颂的。

因为这片土地99%的人都是无知的。坦白地说,人生中,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普通人永远想要做的是鹤立鸡群。

蠢货,错了。

你最应该做的是远离鸡群。

在鸡的眼中,雪白的头上顶着鲜红肉冠的鹤,像白金王冠上嵌着一颗夺目的红宝石光彩夺目是有罪的。

别纠缠,各走各道。

可最可悲的是,你应该远离鸡群这件事,变成了底层最难做的事情。

于是,你凑上去讨好,尽管清楚知道要离开,但总是迈不开腿,也总是下定不了决心。

于是,一天天的在鸡群里难受,痛苦,内耗,浪费时间,精力。

蜕变的过程很痛苦,但又那么的值得。

任何一个底层逆袭的人,一定是远离鸡群,远离内耗,远离负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帝王,把底层牛马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秘诀,为什么古代封建帝王能把老百姓“收拾”得服服帖帖?

因为这个世界有两套教育体系,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平民有一套教育体系,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学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达官贵族有一套教育体系,接受的是法家思 想,他们家的子弟学心术,权谋,手段。

这些贵族他们也学儒家思想,但是他们还会多学一门教育,就是法家的这些权术的教育,因为他们要更好的驾驭下面的人,所以他们要学这个东西。

其中有一本书是历朝历代君王推崇,即使改朝换代也从未失传,但老百姓却从来不知道它的存在,而且相当的厚黑

这就是春秋战国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所写的《商君书》读完这书你也能当“皇上”了,今天仅仅讲述最核心的思想,有两点:毁商和弱民。

一,毁商

《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也不许开设旅馆,因为旅馆也是为了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而设立的,其中主要就是让老百姓都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

这样没有了贸易,也等于没有了和外界的交流,也就无法获得外界的消息,无法获得消息也就等同于“盲人,聋哑人”

长期这样,那人是不是就变“傻”了,所以只能依附于国家,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

没有了贸易往来,人们自然手里也就没钱,口袋里没钱自然思想上就老实,国家也就好控制老百姓。

二,毁商之后就是弱民

弱民——顾名思义就是想尽办法让民众贫穷软弱。

原文是这么说的: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富,民富则淫,淫则有虱。

弱民说白了可以理解为老百姓都是贱骨头,你随了他们的愿望,他们就弄奸耍滑。

让他们富起来,他们就不知天高地厚,只有穷困潦倒,他们才会卖力的干活。

法家还有个理论,治国要靠赏罚。

国家的惩罚使得老百姓不敢违背君主的意志,而国家的赏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