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近年来,崂山区聚焦党中央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和省委、市委改革要求,扛起“打头阵、当先锋”责任担当,集中推出一批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举措,培育打造一批切题精准、成效显著的改革实践,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引领性优势、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崂山区推出改革系列专刊,多角度展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果,深层次总结新时代深化改革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区改革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挺进,为下一步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落实、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崂山实践提供动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构建“按需点单”策源互动机制

打造“照单上菜”施政服务体系

——崂山区探索建立企业“点菜单”式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

区域发展,企业是重点,政策是关键。近年来,崂山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点菜单”式改革工作部署,畅通党委政府与政策受众主体有效沟通渠道,全方位构建多向企业“征点子”,多方论证“制单子”,多措并举“上好菜”政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政策制定精准度、匹配度,增强政策落实执行力、穿透力,精准对接企业“点单”和政府“上菜”供需两端,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服务环境。

一、以企业需求为策源,“四线征点”使政策广纳企意

坚持“问需于企、征策于企”,以企业需求点为政策导向点,畅通线下发声、线上归集、走访跑线、行业专线四个渠道,实现了政策制定从政府发布“独角戏”到企业发声“大合唱”的转变。

(一)畅通线下发声渠道。聚焦民营企业这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围绕民营企业最关心的项目建设、拿地办证、融资增信等关键环节,搭建民营企业参政议政展示对接平台,企业畅聊发展需求,政府畅通对接渠道,让企业写“剧本”、当“导演”,政府记“笔记”、跑“场务”,使企业提出的“点子”“愿望”成为政策起草的“初稿”“框架”,力争从策源端解决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二)畅通线上归集渠道。在全省率先搭建企业云服务AI平台,建立企业建言献策线上窗口,企业可登录平台一键提报意见建议,平台智能汇总归类录入政策储备库。同时,平台系统通过整合电话热线、座谈交流、办公窗口等受理端口,打通“企业直通车”“云商大数据平台”“金企通”等多项行业服务途径,汇聚全区8000余万条涉企数据,归集3000余条具体建议,一个开门纳谏、凝聚共识的线上政策智库初步形成。

(三)畅通走访跑线渠道。主动下沉服务力量,创建专班统筹、专项走访、专员联络“三专包联”工作法。建立企业联络专班,建立涉企联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调度全区各部门联络走访进展情况;开展专项走访活动,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上门问询政策意愿、所想所盼;选聘楼宇派驻专员,设立楼宇联络站点,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企业“家门口”,成功获评“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中国楼宇经济营商环境示范城区”。

(四)畅通行业专线渠道。在全省率先成立“兴商护航联盟”“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链人才联盟”“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人才联盟”等商会联盟,组建重点领域行业协会,通过定期开展政策沙龙、圆桌会议、茶话座谈等活动,搭建一个企业谈心声、专家提意见、部门作回应的“零距离”政企沟通平台,为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例如,住建领域先后成立建筑业协会、房地产业协会等多个协会,协会建言的“推行EPC工程总承包”等多条创新性建议均被纳入我区建筑业政策,取得良好先试成效。

二、以企业意见为导向,“科学制单”促政策顺应企心

探索建立“政府审单+精准下单+多方评单”的涉企政策制定机制,通过完善评估研判、个性定制、反馈优化的政策制定流程,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匹配度。

(一)政府审单,源头防范政策风险。坚持“决策必问法”全流程合法性审查,会同法律顾问全程参与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历史遗留等问题处理,进一步预防涉企政策法律风险。探索司法协作机制,用足用活上级政策措施,鼓励决策承办单位强化司法协作,积极探索政策可行性。以金融领域为例,崂山区创新金融司法合作模式,组织驻区重点金融机构开展创新工作座谈,研究分析金融机构意见建议,联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推出创新金融审判、金融案件巡回审判等系列举措,为防范金融风险保驾护航。

(二)精准下单,靶向实施政策举措。建立共性问题集成处理机制,分析梳理企业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按照“研究一个典型问题,解决一批相似问题”的工作思路,精准打通堵点难点。针对企业项目拿地拿证审批环节多,耗费时间长的问题,着手破解部门分制、行业分办、市场分割等顽瘴固疾,重塑政务服务流程,创新推出“交房即办证”“拿地即拿证”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工程项目建设“多测合一”全省领先,实现审批时间大幅缩短。建立个性问题专项化解机制,根据企业提出的不同诉求,定期召开由责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和诉求企业参加的专题调度联席会议,协调跨部门、跨层级的处理分工,“一站”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跨界”为企业解决个性化诉求。

(三)多方评单,持续跟踪政策成效。健全完善“政务体验官”制度,定期举办行政服务主题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社区居民等群体开展代入式、沉浸式评政体验,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服务触点、业务流程、政策措施等不同方面进行真实办理和具体操作,让“政务体验官”理性客观反映问题和需求,提出改革建议。依托具体活动形成“收集—分析—响应—反馈”的评政链条,推动政务工作不断做精做细、迭代升级。

三、以企业满意为标准,“定制上菜”保政策合乎企需

坚持从企业需求出发,从痛点堵点入手,企呼区应、照单上菜,把包含企业需求愿景的“菜单”真正做成为企业输养供能的“菜品”,切实抓好政策落地兑现的最后一环。

(一)优化政务服务,端上便企“家常菜”。坚持换位思考,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优服务,全国首创企业简易注销社保联检服务,全省首创“个转企”简易登记、食品经营许可“到期提醒+极简续证”改革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惠及企业超过2.3万户,累计节约企业成本1500余万元。“订单式”选派一批干部到企业挂职服务、轮训锻炼,设身处地为企业的证照审批、融资信贷、水电气暖,以及企业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大事小情”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不断推动便企服务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

(二)破解堵点难题,摆上助企“招牌菜”。从企业面对的税费负担、融资难贵等痛点问题入手,研究出台三批209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应享尽享,全年兑现资金约24.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15万户次。在全省率先试行财政资金“拨改投”,突破传统“大水漫灌”式政策扶持瓶颈,变财政拨款为股权投资,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9家、居全省首位,上市企业15家、数量和市值均居全市第一,成功获批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

(三)营造法治生态,送上安企“放心菜”。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亲商护企 我在行动”系列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化解、账款清欠等法治助企措施。线上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线下建立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推动涉企纠纷就地化解、长效化解。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综合运用政策告诫、信用承诺、首违不罚等柔性监管方式,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免检”“少查”,全方位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护航企业行稳致远。

多措并举优服务 便民利企促发展

崂山区以营商“软实力”塑强发展“硬支撑”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崂山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抓紧抓实,瞄准“要素保障、服务集成、数智赋能”三个方向持续发力,在全市率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四十三条举措,推出三批209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以及促消费稳市场15条等一揽子举措,全年兑现资金约21亿元,减退免税费约2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15万户次,为全市乃至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积极探索“崂山实践”。

一、聚焦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倡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优化完善协调联动服务机制,统筹解决项目落地推进中的堵点卡点问题,持续提升重点项目建设效能。

一是组织创建重大项目全程帮代办服务团队。围绕重点项目主体登记、项目立项、用地规划、招标投标、市政报装、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经营许可等全生命周期关键节点,优化组建崂山区重大项目“一张点菜单·全程帮代办”服务金牌团队,设置八个工作专班,在着力破解项目推进的难题和堵点过程中,统一调度、一体运转、模块分工、协同配合,有效解决整体性审批事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壁垒问题。上半年,“金牌团队”共深入特来电总部基地等项目一线服务50余次,针对一汽解放等40个项目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了70余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

二是迭代升级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针对政府财力投资和社会投资两大类项目,深入梳理整合重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审批手续,剖析必办事项、高频事项、同期事项的串并联关系,精心定制更精准、更管用的项目审批服务菜单。其中,歌尔科技产业项目作为青岛新兴产业的关键龙头项目之一,针对项目分期开发的特点,崂山区量身定制推进方案,细致梳理了项目二期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部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办事材料等,通过模拟审批、联合会商等举措,实现比原定计划提前3个月完成施工许可核发,帮助项目抢抓工期、赶超节点。

三是倾力打造建设项目开放型合作服务平台。为满足项目洽谈、企业路演、政策宣讲等实际需求,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建设项目审批会客厅、营商共享会客厅和“崂省事·心服务”工作室,配齐配强软硬件设施,选派审批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向办事企业提供“面对面”交流平台、“一对一”贴心服务。同时,针对各类审批“疑难杂症”,统筹对接市、区两级部门,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审批格局,确保企业办事难点有突破、质效有提升。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活动共计30余场,服务省、市、区重点项目及企业40余个,服务人数超过500人次。

二、聚焦服务集成,为便民惠企聚力增效

以企业群众感受度为标尺,深入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重点项目关联事项集成办,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增值化水平。

一是实施“下沉帮办”,全力提升服务体验。实施“崂省事”帮办代办暖心行动,优化线下帮办代办工作机制,构建以区、街道、社区三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入户办”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入户办、帮办代办等服务。发布65项“全域通办”审批清单,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家门口办”。发布首批120个周六预约服务事项,涵盖公安出入境证照办理、婚姻登记、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等民生高频事项。

二是实施“免费代办”,持续降低办事成本。全省率先推出新设企业免费代办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优质中介机构,为企业群众提供全程跑腿代办服务,并免费刻制一套公章,打造“零成本”准入环境。通过上线“免费代办”“公章刻制”微信端服务模块,实现企业群众手机“一键”下单,累计惠及企业超过2.3万户,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1500万元。

三是实施“承诺快办”,着力建设诚信体系。进一步优化“告知承诺制”,引导群众通过自主承诺、履行承诺和信守承诺。建立“事前承诺、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监督机制,选取90个高频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等审批事项进行“智能办”+“告知承诺制”改革,结合电话导办帮办、远程线上辅导等服务举措,进一步提高办事“一次性”通过率,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聚焦数智赋能,为创新发展破题起势

注重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场景应用,以审批业务智慧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向人机交互、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一是聚焦机制创新,打造信息互联“数字通道”。坚持“开门建系统”,着眼于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搭建并不断完善“崂省事”微信服务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在全国首创微信端企业开办智慧“一窗通”平台、企业登记档案“微查询”、企业简易登记社保联检等5项数字化审批举措,政务数据在行政审批、社保、医保、公安等部门间共享复用,80个高频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目前,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率已达到95%以上,通过数字化审批场景已受理各类业务4.2万余件。

二是围绕技术创新,打造智能审批“数字快车”。引入智能信息技术,识别关键登记要素,高效开展智能化登记。在全省首创食品经营许可“到期提醒+极简续证”服务模式,引入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实现自动审批、极简续证,办事环节减少2个,申报材料减少5份,审批时限压缩至少3个工作日。同时,推行证照补领、证照临期、证照关联主动提醒,首批实现14类许可证照自动向企业推送到期换证提醒,进一步深化电子证照和政务数据高效共享应用。

三是注重模式创新,打造快捷服务“数字高架”。通过对数字资源跨层级、跨领域高效配置,拓展“免证办”在扫码取号、业务表单基础信息预填、证照材料免提交等场景应用,全市首创“鲁通码”便民服务应用模式,群众出示“鲁通码”即可完成个人身份信息采集,代替抽号、出示身份证及个人信息填写等流程,实现区、街道各类办事信息、“好差评”数据一平台归集。目前,已落地实施1000余个事项“免证办”,累计应用电子证照4000余次,应用“鲁通码”约1.8万人次。

来源:崂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