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部很“电影”的舞剧被拍成舞剧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来自同名舞剧,有意思的是,这部舞剧本身其实很‘电影’。怎么改?”7月14日浦东图书馆“影海书香”第五期“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经典IP主题分享会”上,面对央视纪录片《超级装备》《科举》总导演韩晶的提问,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总制片人崔轶坦言,这正是拍摄过程中电影主创常常自问的问题。

分享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会现场

很“电影”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留下了很多“名场面”。比如,小裁缝牺牲后,兰芬和李侠有一段双人舞,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出现了4组不同时间态的李侠和兰芬。把物理学的四维概念融入舞剧,在三维空间加上第四维——时间,这正是电影叙事中常用的蒙太奇“闪回”手法。类似的“闪回”或 “倒序”“插叙”的手法,在舞剧中被多次运用。

“两位舞剧导演非常优秀,运用一些电影手法和装置艺术,通过舞台光线、投影的变化,让舞剧呈现出明快的节奏。要把这样一部舞剧转化成电影,我们首先要尊重舞剧,保留舞剧精华,同时又要通过电影手法,把‘信仰之美’传递给观众,这是我和总导演郑大圣面临的挑战。”崔轶说,舞剧是擅长抒情、写意的,而电影是具象、写实的,“如何化解这对矛盾?我们充分利用电影擅长叙事这个特点,设计了很多细节。比如,李侠深夜发完电报回到房间,为了不吵醒和衣而睡的兰芬,他脱下鞋子走进卧室,然后把衣服轻轻盖在兰芬身上。如此细微的动作,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很难看见。但是电影可以,特写镜头能把极其细微的动作放大,让观众对李侠和兰芬之间的情感一目了然。再比如,红色围巾是小裁缝为李侠赴死那一刻的重要道具。为让这抹红色能在影片中延续,兰芬为即将出生的孩子织了一双红袜子。生离死别之际,李侠推开兰芬,推的正是孩子的红袜子。这是他们的血脉,是红色基因。这就是电影所传达的细节的艺术。这些细节直击人心,对演员的表演也是有力的呈现。”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中反派人物柳妮娜的扮演者邓韵表示,长期的专业训练,成百上千次排练,身体对每个动作都有记忆,但在电影镜头面前,演员必须忘掉“肌肉记忆”,才能找到松弛感和真实感。饰演老裁缝方海生的方光说:“在舞台上,在镜头前,甚至有时跳舞跳到一半,我会产生恍惚感,我到底是方海生,还是方光?当我被子弹击中的那个瞬间,我内心其实是释然的。这么多战友牺牲在我的前头,而我却还活着。中弹的一刹那,我内心是幸福的,我终于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做点什么了。”不过,就是这个中枪倒地的镜头,拍电影时,方光倒了十几遍都没有过。“摔倒对舞蹈演员来说是简单的,我们知道身体哪个部位要放松,哪个部位先落地。但在电影里这么摔,导演说不行,因为你摔得太美了,会显得假。”

分享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会现场

上海是一座红色之城,“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题。“创排舞剧时,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我们拍舞剧电影,正好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解放75周年。75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如何站在当下回望那段历史?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牺牲时才39岁,他的孩子还那么年幼,他为什么愿意放弃宝贵的生命?这是我们的电影必须传递给当下的观众的。不是以台词的方式,而是以肢体语言、以创新电影语汇的方式。”崔轶说,影片尾声,男女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的黄浦江畔深情凝望,在晨光初露的天际线敲出摩斯密码,“通过这些设计,我们把剧场之美、舞台之美转化成影像的力量,不仅让看过孙道临版电影的老观众重温经典,也希望年轻观众看到热血、青春、时尚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让上海的红色电波具象化,不断传递下去。”

“历史有时是加密的,需要人们不断去解密和重复讲述。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以文字的方式被记载,又分别为孙道临版电影、舞剧和舞剧电影所传递和呈现。这是对一个红色经典IP的接续传承,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记忆、解密和传递。”韩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