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不作数,你把房子还我!”2001年男子花3万在北京买房,17年后房子升值高达1135万,原房主竟找上门来要求原价返还。
“你这样做人还有诚信吗?”何大海阴着脸怒不可遏地问道。
“我也想跟你讲诚信,但是这个协议不作数,我把钱给你,你把房子还给我。”于泊一脸得意地回答道,他手中还不断摇晃着几年前的房屋购买协议,矢口否定17前的购买约定。
为什么他们之间的房屋购买协议不作数呢?后续又如何了呢?
何大海是四川人,他和妻子有一个双耳失聪且体弱多病的儿子,当时四川老家的医疗条件太差,夫妇俩在别人的推荐下就带着孩子到北京治病。
初到北京的何大海夫妻俩人生地不熟,只能带着儿子到处租房子,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给孩子找医院进行治疗,但孩子的病情很严重,他们需要长期在北京停留。
可租房总是充满不稳定因素,于是夫妻俩打算在北京当地物色一个能买得起的房子。
何大海本身就是一个外向的四川汉子,没多久,他就和本地同事熟络了起来,同事们看他们夫妻俩带孩子治病实属不易,也开始帮他寻找合适的房源。
正巧彼时北京郊区很多农户因土地规划都搬到了城里,周边空置的老房子有很多,同事告知他在柳各庄有个老房子的主人急于出手,价格划算,叮嘱他可以去看看。
这个房子离医院有点距离,有点破旧,但好在价格划算,对他们来说是个不错的落脚地。于是,夫妻俩一咬牙卖掉了四川老家的房子,筹措3万块钱从原房主于泊的手里买下了这个房子。
虽然这个房子坐落的村子比北京市区荒凉很多,但这里民风质朴,村民对何大海一家都十分友善,大家相互作伴十几年年,从来没有吵过架。
突然有一天,有村民带回来一个好消息——柳各庄要拆迁了,这就意味着村里人都即将成为“拆一代”,而何大海当年3万元买的房子在此时经过评估竟翻了几百倍!
但村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因为何大海的房子是牵涉房屋交易,虽然签有购房协议,但根据当时规定,他们没有过户,如果原房主知道房子升值,会不会回来找何大海扯皮呢?
村民就提醒何大海要注意这个事情,但是这个粗犷的四川汉子只觉得原房主于泊是个直爽人,再说签了协议就有法律效益的,他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结果,村民的话还没落地就被应验,于泊果然回来找何大海了!
原来,当年于泊卖完房子就带着钱去市区买了楼房,但随着他结婚生子,原本宽松的住宅变得十分拥挤,而他的生活也有些紧张拮据。
随着北京房屋政策的改革,于泊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卖出去的老房在十几年后价值飙升,这让他后悔不迭。于是,于泊就找到何大海,要归还何大海曾经的3万块钱,同时要拿回老房。
可已住在房内十几年的何大海一家就不干了,对他们来说,这个房子并不单纯意味着昂贵的价格,还是他们扎根北京遮风挡雨的家。
这可气坏了于泊,在朋友的出谋划策下,于泊找相关律师了解到自己还有房子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他们当年签订的买卖协议不具法律保护效益,于泊是可以从何大海手里合法拿回自己的房子的。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两家人因为房子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2011年,于泊经过朋友的点拨将何大海一家告上法庭,但经过审理,于泊要赔付何大海一家近80万的补偿金才能拿回老房子。但这笔钱在当时对于泊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时的何家虽然很憋屈,只是碍于法律决议,他们也只能认命,可他们左等右等,都不见于泊来送补偿款。最后,由于于泊拿不出补偿款,让何家搬离老房的事情也就此作罢。时间一晃8年过去,何大海夫妇本以为这事早已了结,可谁知于泊再次找上门来,这次目的还是房子和钱。2018年,柳各庄棚户区拆迁项目启动,分钱或者分房,由村民自己决定和政府签协议,收到风声的于泊再次和何大海一家因房子的官司纠缠到一起。
在工作人员的几次调解下,两家人互不相让,于泊更扬言自己愿意拿出80万的补偿金,只要何家把房子归还,他就不收何家这些年的房租了,这把何大海夫妇气得不轻。
何大海怒斥于泊出尔反尔,几次没事找事,但于泊并不理会,因此,两家再次对簿公堂。只是这一次,于泊偷鸡不成蚀把米,判决结果让他悔不当初,却也无可奈何。
由于两家都不是柳各庄本地的户口,经过工作人员的调解,根据两家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分割,何家得到房屋面积的70%置换权益,而于泊得到30%的置换权益。
双方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挑选政府提供的安置住房,多余部分由政府按市价补偿双方,最终,何家得到259.7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和215万的补偿款,于泊分到111.3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和38.22万的补偿款。
至此,这场房屋纠纷彻底在法律层面画下句号,对于这样的结果,您觉得如何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