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这天,周总理正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外宾,这时,一个秘书急匆匆走到总理的身边,向他汇报了今天凌晨在北京首都机场发生的一起空难,一位负责核武器研究的科学家不幸遇难。周总理闻讯后,悲痛欲绝。
秘书所说的这位科学家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说起郭永怀,可能一些人会对他感到陌生,但要说起他的“师兄”,那肯定是人尽皆知了。他的师兄正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而郭永怀和钱学森之间的交往,更是堪称“伯牙子期之交”,至今仍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他们俩师出同门,都是享誉世界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教授的亲传弟子。
上世纪30年代末,郭永怀作为第七届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准备前往英国留学,但由于二战爆发,致使赴英计划未能实现,于是被改派到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而当时与之同行的,还有后来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三人后来都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与钱学森成为了同窗挚友。
其中,郭永怀和林家翘在多伦多大学硕士毕业后,便于1941年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追随冯·卡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而钱伟长则是在1942年拿到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后,才转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在冯·卡门教授的喷射推进实验室任研究工程师。
如此一来,冯·卡门教授的门下便聚集了数位中国学生,他们朝夕相处,共同探讨学术知识。
在这段时期里,钱学森与郭永怀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钱老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道:“虽然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但是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怀一人。”
因为他们四人虽然同属航空系,但林家翘的兴趣在“应用数学”,而钱伟长则横跨“应用数学”和“力学”两个领域,只有钱学森的郭永怀都属于“应用力学”派,所以自然志趣相投。
经过刻苦的学习,郭永怀终于在194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而在这之后的10年间,郭永怀在钱学森的介绍下,被邀请到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任教。
来到康奈尔大学工作后,郭永怀十分勤勉,经常都要工作到很晚才休息,而也正是这段时期,使郭永怀的学术造诣得以更上一层楼,他也从助理教授晋升到了正教授。
事实上,如果郭永怀能够继续留在美国的话,他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薪资待遇,还能拥有最先进、最舒适的科研环境和最丰厚的科研资源,而这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其诱惑力不言而喻。
然而,面对荣誉、金钱和地位,郭永怀和“师兄”钱学森一样,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毅然选择了回到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祖国“铸剑”。
正如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的那样:“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也是钱学森和郭永怀一直秉持着的信念。
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次年9月底,郭永怀也动身返回祖国。
跟钱学森一样,郭永怀的回国之路也非常坎坷,美国当局对其进行百般阻挠,但郭永怀回国决心坚定,甚至不惜当众将自己精心积累了10余年的很多宝贵科研资料全部焚毁,然后毅然带着妻子和女儿毅然踏上回国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郭永怀回国前夕,他的“师兄”钱学森就已早早为他准备好了环境舒适的办公室和住房,并写信诚邀他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于是,郭永怀回国后便来到了力学所工作,钱学森任所长,他任副所长。
在工作中,钱学森负责抓总体规划,郭永怀则稳健严谨抓细节落实,师兄弟配合得非常默契。后来,钱学森忙于国防领域事务,力学所的日常工作就基本交给了郭永怀负责。
在此期间,郭永怀亲自关心并指导超高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工作。此外,他还亲自指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为我国的导弹、人造卫星等尖端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这样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竟然英年早逝,年仅59岁。噩耗传来,钱老悲痛欲绝,不禁嚎啕大哭道:都说我钱学森能抵5个师,殊不知郭永怀抵得上两个我啊……
1968年12月25日,在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之际,中央授予了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时,又追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他也是“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2003年9月18日,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将该奖章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年后,即中科大校庆50周年之际,李佩又将60万存款全部捐给了中科大和中科院力学所。夫妻俩以身许国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郭永怀同志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是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试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先生虽逝,但其为中国国防及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却永垂不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