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黑夜中,灯光把悬挂在墙上的党旗照耀得清晰鲜红,宣誓者们的拳头高举,面对党旗,庄严郑重地宣誓……在画家莫朴的油画作品《入党宣誓》中,明亮的灯光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以燎原的星火划破夜的黑暗,照亮了全中国。
莫朴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根植于历史的巨大变革之中。
“我应当使我宝贵的青春为民族求生存而牺牲,在时代与历史的经纬里,我要负起我自己的责任。”从青年学生时期加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列,到参加新四军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再到奔赴延安寻求民族解放的真理和光明,莫朴从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文艺战士,他的艺术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以笔为枪 为抗战呼号
1915年,莫朴出生于南京鸡鹅巷,靠近现在的珠江路与鼓楼之间。1923年,由在扬州第五师范学校任教的四叔莫万章带领,莫朴转入该校附小三年级就读。莫朴的老师回忆说:“他年幼聪明顽皮,但学习优良,绘画美术成绩尤为突出。”
小小年纪就展露出艺术天赋的莫朴,先后在苏州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和上海美专学习西画。西画教学科目中的素描、色彩、速写、构图与创作等系统训练,为他日后从事版画、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小沙渡路大自鸣钟附近,工人、学生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的暴行,当时正在上海美专就读的莫朴在队伍中呼口号、散传单、作演讲。“中国工人、学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对日本侵略,难道也算犯法么?”当经过日本工厂时,游行者们捡起石块向工厂扔去,日本警卫见人多势众也不敢还手阻止,莫朴与同学们兴高采烈、拍手称快,一直游行到虹口公园旁的日军大本营大门前,高呼口号后才解散。
1933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莫朴与画家沈逸千共同倡议,组织了中国美术界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开展全国性宣传巡展活动。“我们画了大量的大型宣传画,都是画在白布上的,便于张挂,不易损坏。”莫朴曾回忆。
1933年10月,“上海国难宣传团”首先在上海南市文庙展出作品,后又在南京夫子庙办展。仅在两地办展期间,观众就有1至2万人。迫于舆论压力,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铁成、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出席观看画展。
国难宣传团成员历时两年,先后辗转华北、西北各地,在所到之处一面宣讲抗日和爱国思想,一面组织“国难宣传画展览会”。在各地边走边画的经历,使莫朴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大众关怀意识更为强烈。莫朴在“国难宣传日记”中写道:“我们将要在这已破碎的国土上作最后的呼号,将我们这沉迷于酣梦中的国魂唤醒。”
两赴延安 为人民画像
“莫朴与妻子孙铮十分怀念在延安鲁艺时期的那段美好生活:春天夜晚延安气氛十分静谧,月色朦胧。偶尔听到一阵阵嘹亮动情的《延安颂》,或是情调激昂奔放的《走西口》,歌声飞扬于星星闪烁的夜空,使人精神为之振奋。”莫朴所在的“江都文救会流动宣传团”的团员李洛在《老树春深花更艳——记画家莫朴战争年代生活片断》一文中回忆道。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告诉记者,莫朴曾于1942年2月经新四军组织批准奔赴延安,因途中受阻,转到淮北新四军四师协助艺术干部的集训工作。1943年3月,莫朴再次随新四军军部组织出发,经过好几处敌后根据地,越过好几道敌人的封锁线,穿过六省,历时九个月才到达延安。
“到了延安,深入学习了《讲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问题都明确起来了。”莫朴回忆说,要提高,首先走到人民中去,深刻地发掘艺术的源泉;要宣传得好,须艺术性强,这就要深入生活,在艺术处理上也要好好考虑了。
1943年12月9日,毛泽东主席参观了生产展览会,一进会场,劳模席上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立即走过去抱住毛主席说:“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趴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
这个“穷汉”就是农民诗人孙万福,他用口传创作了著名的诗篇《高楼万丈平地起》,并且用陕北民歌谱了曲。
莫朴感到,这是一个劳动人民从心底里爱戴他们的领袖的瞬间,他根据这个瞬间构思创作了素描作品《毛主席和农民诗人孙万福》。
“我曾为劳动英雄孙万福画像,和他谈心,他谈到拾粪,在这平凡的劳动中,他有很质朴、很美丽的理想。他是劳动英雄,但却总觉得自己没什么,他待同志那么热情,真纯。我很爱他,敬重他,愿意亲近他,在他和自己之间找到了相通的道路,和他成了亲密朋友。”莫朴后来回忆道。
1944年7月13日,孙万福为给变工队买油,渡环水时,不幸被洪水冲走而牺牲。而他的形象,却永远留存在这幅画作中。
就这样,莫朴深入到工农群众的斗争生活中,在看法上、感情上有了变化,开始重视“了解人、熟悉人”这“第一位的工作”,并且有意识地向民间年画和其他传统技法学习,追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延安火热的创作活动中去。
见证历史 为时代立传
199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莫朴不顾年迈体弱,在杭州、南京、上海等地举行了回顾画展。5月16日,《新华日报》刊登的《奇葩异彩 桃李满园——寄语〈画家莫朴回顾展〉》一文中写道:莫朴同志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他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的油画凝重、浑厚,格调高雅,给人以隽永之意境。
同年,莫朴在《新美术》发表的文章《国家有前途 艺术才有前途》中说:“我对主席《讲话》体会最深的,就是不管是画什么画,重要的是如何用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感情来画,而这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感情是离不开人民的,还需要深入生活,需要创作者向人民靠拢,去理解人民。”
这是莫朴艺术生涯的写照。
1945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的莫朴率领学生到山西天镇参加土改运动,后来到河北束鹿又参加了驻地小李庄的土改斗争。长期和农民同甘共苦的生活孕育出《清算》和《入党宣誓》,这两幅主题性绘画作品真切地展现了上世纪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程。
直指着地主鼻子痛斥的农民,在他周围的是一群愤怒地要扑上去的农民,旁边还有红缨枪和红旗,手持步枪的民兵,倒在地上要爬起来控诉的老农,地主的“狗腿子”坐在地上作哆嗦状,算盘、账本丢在地上……《清算》刻画了代表不同阶级的两方主人公面对面的不可调和的斗争,通过农民群体前倾的压倒性动势,展现出作者站在翻身农民这边的鲜明立场。
“《清算》是在农村中画的,画时没用模特儿,但站在画架前,眼前就浮现出许多农民形象,他们明朗而亲切,常常被他们感动着。”莫朴曾回忆,虽然作品完成后自己对其中有些形象并不是很满意,但由于对农民有感情,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所理解,也熟悉他们的外貌,这就和以前画的似是而非的“农民”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国家画院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评价,莫朴的油画《清算》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它第一次以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展现出觉醒了的中国农民参与历史创造的时代画卷,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之先河。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