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王圆磊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这并非是阿基米德说大话,这句话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背后是普遍存在的物理学原理——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最早由阿基米德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提出。

时至今日,杠杆早已脱离纯粹的物理学概念,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广泛,包括证券投资、买卖房产、求学工作等等,均会运用到杠杆。

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杠杆无处不在,即使在生理意义上,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处处运用到杠杆,抬一下头、弯一下腰、踮下脚尖等等,都与杠杆密不可分。

01 杠杆无处不在

阿基米德最早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提出了杠杆原理,由此,他也是杠杆原理的提出者,他曾说过最著名的一句话,即“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这句话的确有科学根据,但尴尬的是,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实现,原因很简单,即使阿基米德真的找到了支点,也做成了足够长的杠杆,但却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举起地球,时间有多长呢?根据公开信息,举起1厘米需要30万亿年!

不过,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倒是反映出了相当多的科学原理,值得我们深度学习。其中,核心便是杠杆原理,其基本原理是,一个人如果想挪动一个沉重物体,相比于盲目地使用蛮力,比较省力的方法是找到一个支点,在支点上通过木棒等工具,从而轻松撬起重物。

杠杆原理的关键是找到支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妙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杠杆被人们广泛运用,比如开瓶器、镊子、天平、钓鱼竿等等。

不仅如此,现代金融学更是将杠杆原理发挥到了极致。在金融领域,杠杆几乎等同于“乘号”,运用得当,将会获得数倍收益。

当然,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意外收获数倍损失。无论如何,杠杆都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比如,以二级市场为例,投资者在炒股、购买基金时,有时会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此时在填补资金时,往往会向银行或亲朋好友借款,此时,借到的资金便可称为杠杆,那么这位投资者的行为,便可称之为“加杠杆”。

加杠杆的结果是,这名投资者可能获得数倍收益,也可能面临数倍亏损。

恰恰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使用杠杆工具之前,要认真分析投资标的的收益预期,包括可能遭遇的损失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使用杠杆时应将收益预期尽可能缩小,同时,尽可能扩大风险预期,最大程度实现投资预期。

在日常生活中,杠杆无处不在。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加杠杆行为便是买房,这也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有目的的使用杠杆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要想在一线城市买房,但由于刚毕业,存款积蓄并不充足,面对动辄数百万元的楼房,想要全款购买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买房就必须向银行贷款,无论是选择商业贷款,还是通过公积金贷款,都会出现借款的行为,由银行先行垫付大部分资金,在随后长达二三十年时间里,再逐渐分期偿还贷款,这种购房方式便可称之为“加杠杆”。

大约自1990年起,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式拉开了开发的大幕,大批房企纷纷成立。2003年后,一线城市涌现大量“天价”住宅楼,每平米上万元,甚至部分地区房价每平米高达十几万元,“房奴”“房地产”成为这个时代最宏大的叙事。

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如果在房地产财富浪潮开启时,“即使闭着眼买房,如今也早已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了。”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勤劳致富”,仅需顺应历史潮流,择时下场,便能轻松实现富裕,这便是杠杆的力量。

在房地产狂飙的年代,“炒房团”成为特殊的叙事。实际上,“炒房团”便是一批投资者针对房地产,利用楼房杠杆撬动巨额财富的一批“投资客”。

当然,“炒房团”的出现违背了“房住不炒”的基本理念,又涉及到了房地产政策、行业发展周期等相关概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本文不作赘述。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其实杠杆的本质,就是对于某个特定对象,设计一种以小博大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使用最小的力量、花费最少的时间,撬动或获得最大的投资利益。

在中国通俗哲学中,时常会说“选择大于努力”,这里“选择”的背后,往往就存在着杠杆的力量。

02 金融杠杆,走进千家万户

既然杠杆无处不在,借助杠杆的力量往往也能更“省力”“省时”,那么更好地理解杠杆、学习杠杆就显得很有必要。在金融领域,利用杠杆更是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

先来认识几种基本的金融杠杆案例。

1.期货杠杆

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期货与现货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或者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期货则是一项标准化的可以交易的合约,标的物多是棉花、大豆、原油等大宗商品,以及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

现货交易最初产生于交换双方口头承诺,在特定时间交换一定数量的商品,但随着交易范围的逐渐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伴随着契约行为的日益复杂,此时亟需中间人担保。

于是,商品交易所应运而生。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诞生于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并于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诞生现代期货交易所,目前成立了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家期货交易所,上市期货品种的价格变化,对国内外对应行业均能产生深远影响。

就期货杠杆而言,是指投资者在参与期货交易时,无需支付全部资金,只需缴纳部分保证金,用较少的资金就能控制较大价值或规模的期货合约,从而完成交易,这种以小博大的投资方式,便是期货杠杆。

期货杠杆的原理并不复杂,投资者缴纳保证金后可获得买卖期货合约的权利,具体保证金的缴纳比例根据市场情况而定,保证金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担保,确保在市场上的交易行为能正常履行,当出现不利行情时,保证金可能会被用来弥补亏损。

这种买卖方式的优势在于,投资者可以用较小的资金参与较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如果市场行情有利,投资者的收益将会获利数倍。

当然,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会放大亏损,如果市场出现不利行情,那么投资者将会出现数倍的亏损,导致被强制平仓甚至出现爆仓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经验,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而对风险的控制程度,则是考验投资者投资水平的重要维度。

因此,投资期货的核心,并非是追求获得几倍的收益,而是能有效控制风险,在期货游戏上如何持续“玩下去”,这可能是每位期货投资者首先要考虑的核心议题。

2.股票杠杆

股票和期货存在很大不同,但其使用杠杆的基本原理却高度类似。1990年12月,深交所和上交所开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诞生。

从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飞乐音响开始,到2020年,30年间中国股市波澜壮阔,期间伴随着每家企业的上市,都能产生了明显的造富效应。

如今,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还在持续,并且伴随着金融强国建设,A股在制度建设等层面不断完善,股市还将不断发挥威力,成为居民财富的重要“蓄水池”,在资产配置中留下强劲的波澜。

目前,国内开通A股账户的人群已高达2.2亿人,数量相当庞大。无论是股市,还是期货交易,吸引投资者的魅力在于,为投资者创造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都是一种“幻象”。

然而,恰恰是这种“镜花水月”,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加大杠杆、借钱“炒股”、贷款交易。使用股票杠杆和期货杠杆在本质上高度相似,都是以小博大,当行情有利时便能成倍地获利,当市场行情反转时也能亏损数倍。

从整体上看,在金融领域,期货和股票是利用杠杆最多的场景,此外,还包括大宗商品交易、黄金贵金属交易等类型,但殊途同归,都是利弊共存的行为。

投资是理性下的选择,不能盲目选择使用杠杆,否则遇到突发行情会非常被动,甚至惨遭出局。

从本质上看,金融杠杆就是一套利用“支点”和“木棒”的以小博大的模型或系统,正确合理利用杠杆能收获数倍回报,同时也意味着数倍风险。

用好杠杆的关键在于,一是找到足够长的“木棒”,二是找到合适的“支点”。

03 “宝万之争”,一场杠杆并购

杠杆收购在金融领域应用广泛,是投资银行的一个传统核心业务,最早起源于美国,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大师,包括巴菲特,都使用过杠杆收购,并购自己看好的企业。

来看一个案例——“宝万之争”。

2015年7月11日,宝能开始在二级市场收购万科股票,最初以宝能旗下前海人寿为“先锋”,一天之内买下5.52亿股万科股票,持股5%。到了24日,宝能旗下钜盛华再次买下5%的万科股权,至此共买入了10%。

当年,万科的股价还在低位,就在外界以为宝能是在抄底万科时,王石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宝能并非是在抄底万科,而是“干掉自己”。

在王石与姚振华会面时,姚振华保证万科管理层将保持不变,但同时也表示,宝能的目标是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此举遭到了王石的回绝,会面不欢而散。此后,王石也向姚振华开炮,称“不欢迎宝能系”,随后“宝万之争”开始打响。

在这次“宝万之争”中,宝能系几乎用尽了市场上所有的金融工具,融资融券、股票质押、收益互换,横跨保险、银行、理财、信托、券商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姚振华通过高杠杆的方式,撬动了上百亿资金入局。

到了当年12月,宝能系对万科持股比例增至24.26%,一跃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而万科管理层持股则仅占4.14%。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宝万之争”事件中,宝能的“木棒”便是万能险,万能险内容较为复杂,本文不再展开论述,作为一种风险极高的杠杆方式,万能险本身成本极高。

2015年底,深交所发布对宝能收购万科资金来源的报告,明确指出宝能的风险,保监会也发文,严格规范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这都影响了宝能系的并购脚步。随后,深圳地铁进场,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这场并购大剧的赢家是谁呢?在双方的舆论战和公关战中,王石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宝能系进行谴责,希望利用舆论的力量吸引监管层的介入。

而宝能系姚振华虽然黯然退出,但并未出现亏损,反而在这场收购战中赚取了300多亿的利润,尽管最终未能成功完成收购,但毕竟赚了300多亿元,也未空手而归。

至于万科的管理层,在宝能系耗尽“子弹”后,王石也退居了幕后,并没有哪一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是,“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这是因为,这些动作的背后利益庞大,极其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于杠杆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好坏,有效利用杠杆的确可以起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关键是如何利用、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

从国内来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有望出现更多的杠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纵观中外商业史上利用杠杆并购的案例,可以发现,一般杠杆并购会经历多个过程,首先是发现优质的标的。当然,评判标的好差的标准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能长期且稳定地产生利润、管理层稳定且经验丰富、处于低估区间、债务比例较低等。

其次,是寻找合适的杠杆工具,这也是整个并购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买房都会选择贷款按揭,那么银行贷款便是杠杆工具,30%的首富比例相当于使用了3.3倍杠杆。再比如期货交易,选择5%的保证金,便相当于使用了20倍的杠杆。

再次,要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改善经营,包括削减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增加营收和利润、市值管理等,原因并不难理解,只有改善经营后才能实现下一步。

最后,兑现利润,在改善经营后,企业恢复了正常的经营水平,当拥有营收业绩时,才会产生再次卖掉企业的资产。

遍观中外商业史,无论是在金融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商零售等新经济赛道,还是制造装备、农业养殖等偏传统性领域,利用杠杆并购的案例枚不胜举,这都和杠杆的本质——放大效应有关。

简言之,通过最少的资金,撬动最多的资源,从而实现以小博大的目标。

04 用好杠杆,事半功倍

当然,上述内容都是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那么不可避免的疑问是,作为普通大众,学习和了解杠杆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选择创业,也不会进入金融领域参与并购或期货理财,这是不是意味着无需学习杠杆了?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如前文所述,在人的一生中,杠杆无处不在,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肢体性杠杆动作,亦或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的运用场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杠杆,也不可能躲避杠杆场景。

但在当下环境中,很多人谈杠杆色变,这是因为国内经济发展承压,消费信心恢复偏弱,大多数人都开始消费降级,“去杠杆”成为必备动作,因此唯恐涉及“加杠杆”行为。

其实,这并非是正确的认识,杠杆并非只发生在金融领域,再者,如果正确使用杠杆,那么通过这个“放大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妙作用,将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发挥巨大作用。

1.学历杠杆

学历杠杆这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效能最大的杠杆。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此后,高考——成为通往高等教育世界的一把“钥匙”。

应该说,正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为国家选拔出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春江大潮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建设性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招生,每年招生规模高达数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数以千万的人才支撑,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到底会如何落实。

当然,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学历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影响。毫不避讳地说,这是一张去往世界的“通行证”。

我们设想下,如果没有学历、没有所谓的一直文凭,那么一个人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中国至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依然是大多数,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从高中毕业后,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摆在眼前的一条路便是进城务工。

当然,进城务工也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会差,而是与拥有学历的人相比来说,面临的机会更少一些。

反观参加了高考,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在接受大学乃至更高学历教育后,往往都会收获更高的学识、能力和条件,能拿到进入城市获得相对轻松工作的“入场券”,并且有机会在城市“扎根”、成长。

经常会听到有些声音称,当今时代学历贬值速度很快,亦或读书无用论。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学历的确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加速贬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如果没有一张“不值钱”的学历文凭,那么很可能连“入场券”都无法获得。

通俗来说,“连门都进不去!”

未来时代的竞争,必然是高学历人才之间的竞争,且在学历方面会越来越内卷,这当然是挑战。但同时,机遇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上大学将会更加容易,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打开一扇通往远方的大门,跨过这扇门,前方便是星辰大海。

从这个意义上看,学历是最有效、最便捷、也是最普遍见到的杠杆,通过高考可以让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而通过一纸文凭,也能让一个普通人有机会在城市“扎根”生长。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教育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渠道是常见的杠杆呢?答案是肯定的。

2.婚姻杠杆

先来看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获得财富,也有人会说拥有权力,还有人可能会说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要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感悟不同的酸甜苦辣。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因此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当然,又不完全正确。

事实上,无论选择哪一种“活着”的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是——生活,而影响生活的最大因素便是——婚姻(不婚主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经常会看到一个俗语是,“如果出生是第一次决定人生的机会,那么婚姻将是第二次,而且这是由自己能掌控的一次。”此外,还会经常听到,“男怕入错行,女怕入错行”的俗语。

殊途同归,无论哪一种,无一不在说明婚姻的重要性。

对于男性来说,与合适的配偶组建家庭,对方又拥有相当不错的条件,这往往意味着,能自己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甚至也会为事业带来相当的“好运”。

而对于女性来说,找到适合的另一半,往往也决定着一生的幸福。当然,我们要摒弃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虚荣主义、过度消费主义等不良倾向,一个幸福的婚姻并非是由金钱决定的,而要看综合因素。

但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承认的是,婚姻是人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杠杆,的确存在大量的人通过婚姻获得了幸福生活,从而拥有了幸福人生。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杠杆能发挥正向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放大亏损,利益和亏损总是相对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进入一个不幸的婚姻,那将会为人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生活中,并不乏离婚、再婚等案例,当前国内离婚率也居高不下。试问,如果是幸福的婚姻,谁又愿意发生婚变?

纵观人的一生,如果要评选几件绕不过去的事情,教育、婚姻、工作一定榜上有名,因此同样要指出的是,工作也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杠杆。

3.工作杠杆

工作杠杆不难理解,是通过工作中的捷径撬动更大的利益。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打工人而言,依靠出卖自己的时间、脑力和体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的确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但这种报酬却充满风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时代,职场正在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35岁中年危机——成为无形中的一道坎,更何况,即使每天一直工作,以一己之力最多能获得多少报酬呢?

“打工发不了财”“打工挣不到钱”,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些话通俗易懂,但却充满哲理。

杠杆便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来看两种途径,首先是创业,创业的本质的是“用别人的脑力、体力、时间等条件,为自己的梦想打工”,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杠杆性行为。

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当聚集一批优秀人才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江大潮,中国先后涌现出多次创新创业浪潮,诞生了一大批世界级企业。

2014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繁阐述,希望激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诞生,“双创”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强音。据媒体公开报道,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1.16万家,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短视频、网络直播、移动社交、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成为生活常态,新技术加速迭代,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新经济在中国各行业百花齐放。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里,催生了微信、美团、拼多多、滴滴等一批独立潮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依靠上下游供应链,让一部分人率先实现了财务自由。

当然,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一旦选择创业就要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创业的成本显而易见。那么,有没有低成本、易进入、可行性高的创业方式?

答案是肯定的。当今时代,对于有创意、有想法、愿意尝试的人来说,一定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自媒体,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性红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自媒体,其本质就是在利用杠杆的力量。以前表达一个观点,可能只有周围几个人能听到,但通过自媒体或许能触达上万人,媒介平台就是这根“长长的木棍”,撬动了数以万计的人了解自己。

对于自媒体来说,影响最终效果的核心变量是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有价值的信息,价值是判断用户是否愿意停留的关键,也是自媒体杠杆中的“支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发布适合该平台调性的优质内容、有价值信息,通过影响一部分人,聚集起优质资源,从而通过自媒体这个杠杆,实现人生目标。

05 结语

在过往印象中,很多人“谈杠杆色变”,尤其是当前经济环境下,“去杠杆”成为了挂在嘴边的口号。

毋庸置疑,在任何时候,“去杠杆”、保持风险意识都是正确的选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根本无法躲避杠杆场景,恰恰因此我们才需要学习杠杆、理解杠杆、运用杠杆。从本质上看,杠杆本身并无对错,关键是如何使用,以及目的是什么。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加杠杆思维”,在思维层面具备杠杆反射,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运用杠杆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以此为行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