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担任国家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眷恋着故乡的人民和发展,他先后五次回到故乡红安,看望父老乡亲,视察城镇乡村,给故乡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1960年是李先念第二次回到老家,距离上一次回乡,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此次回乡,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李先念此次回乡的心情也是非常沉重……

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

我是国家的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

李先念第一次回乡是在建国后1953年的春天,当时李先念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主持湖北省内的全面工作,公务繁重。

李先念一直记挂着故乡,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红安的老乡经常有人去找李先念,向他汇报县里工作的情况,请他回故乡看看,每次见到他们,李先念总是说:

“湖北这么大,要去的地方有很多,红安是我的家乡,还是先人后己吧!”

终于在1953年的春天,李先念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此次回乡李先念非常高兴,他视察了红安的建设,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耐心地听取了政府的意见,停留三天后依依不舍地同乡亲们道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10月,此时的李先念已经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他此时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经河南南下,来到红安视察。

这是建国后,李先念第二次回到故乡,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和黄冈地委,专属负责人姜一,马友才也分别从武昌,黄州赶到红安,陪同李先念视察。

这次回故乡却和上次不同,李先念此时的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与上一次不同,这次他没有讲一句风趣话,满脸都是严肃。

此时的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困难时期,全国的形势非常严峻,此次李先念回乡,也是来视察家乡有没有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得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县里派人将李先念的姐姐和侄儿陈锡民接到县城,李先念单独与姐姐和侄儿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

李先念严肃的问道:

“你们告诉我,县里到底有没有饿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锡民表示一些地方的人得了浮肿病,李先念叫他搞点黄豆吃,症状就能减轻,姐姐插嘴道:

“田地旱得裂痕纵横,黄豆的影儿都见不着了。”

李先念听后沉重地叹了口气,姐姐李德琴此时直言相告:

“乡亲们连稀粥都难以果腹,哪有余力去照料那些作物呢?”

之后,她请求道:

“先念,你身居高位,红安粮食短缺至此,你就不能帮帮我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听后,严肃地“批评”姐姐:

“我的姐姐,你不要乱讲话,红安人要吃饭,黑安人也要吃饭,全国这么大,到处缺少粮食,都像你们这样伸手,我李先念有天大的本事也招架不下,你应该为我想一下啊!”

见姐姐和侄儿沉默不语,李先念长叹一声,语气缓和地说道:

“当然,我并非全然无能为力。但作为国家的副总理,我的职责是统筹全局,而非偏袒一地。红安的粮食问题,应由省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我个人,不能直接干预地方事务。但请放心,我会尽力协调,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临行时,他要姐姐和侄儿回去代他向乡亲们问好,告诉大家都体谅国家的困难,不能只想要向上伸手,要自力更生,在参加集体生产的时候,可以搞一点副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粮食,鸡鸭也不是完全不能养,山上有的是虫子,河里的池塘里也有鱼虾,让鸡上山,鸭下塘,照样可以长肉下蛋。

这次家访掌握的情况跟县里汇报的差不多,事后,李先念还称赞红安县委实事求是,由于这次事务繁忙,李先念这次回乡只在县里停留了一天,为了防止县里在伙食上给他搞特殊,他亲自向县委负责人嘱咐“三不准”:

“不准做肉菜,不准煮米饭,不准喝酒”,

从李先念来到红安到走四餐饭,他同随行人员一样,吃的是荞麦粑和青菜炒豆渣。

之后,李先念一直情系故乡,时刻关心着故乡人民的生活,一直到1963年,李先念再一次来到红安视察,这次视察,他主要看乡亲们的生活经过三年后有没有所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就迎候在村头的乡亲们都围上来,大家簇拥将李先念请到家里来做客,李先念看到乡亲们都围了上来,说道:

“哪个屋子里容得了这么多人,我看就门前这棵老树下聚聚就好得很”,

说着,他先是在门前一棵红叶满枝的古枫树下的石凳上坐了下来,乡亲们也随着席地而坐。

李先念记得,这棵古枫树是村里人的集合点,吃饭时,大人们常常端着碗在这棵树下边吃边扯农事,聊家常,夏天,村里的人都爱聚集在这里乘凉,休息。

小时候,李先念的母亲带着他在树底下乘凉时,经常给他讲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讲哪吒闹海,讲花木兰替父从军…….如今,他又和乡亲们聚集在这棵树下,扯得还是农事,聊得还是家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率先开口问道乡亲们现在是不是自己当家作主,他说自己前年回到县里,因为时间紧迫,没来得及回家里看乡亲们,那时乡亲们都吃不饱,有的人得了浮肿病,还有的人饿死。

这时,李先念的脸上表现出几分歉意,坐在他面前的乡亲们也一个个低下了头,之后乡亲们表示现在农业已经恢复正常了,得浮肿病的人也少了,生产的劲头很高,李先念这才松了口气。

李先念鼓励乡亲们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接下来,李先念同乡亲们谈笑风生,拉起了家常,仿佛忘记了时间。

经过随行人员再三提醒和催促,他才依依不舍地同乡亲们道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放后的40多年里,李先念曾五度回故乡红安视察工作,看望乡亲,每次他都询问家乡人民的生活改善和建设问题。

1988年4月19日,是李先念最后一次回乡,已经是79岁高龄的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协同夫人林佳楣第五次回到红安。

这次回乡,李先念看的特别仔细,问的也特别多,对县委,县政府干部的叮咛也十分恳切,他祝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不能动摇,农业方面,红安搞得不错,要继续重视,不能放松。

人民的公仆,保持艰苦的本色

人民的公仆,保持艰苦的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一直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位,身居高位的他却依旧没有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从来未曾忘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

解放初期,他在湖北工作,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早饭却常常是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中晚餐不过也只是一荤一素一个汤,留客人吃饭时,不加菜,只是量大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李先念常说:

“比起过去的生活,现在已经是天堂,个人生活太奢侈了,会丧失贫下中农的感情。”

李先念的话,令在场的工作人员不知如何作答, 只能连连点头,后来再担任国家主席之后,李先念招待客人仍是四菜一汤,粗茶淡饭,从不喝酒,出差到外地,他也不接受地方的招待。

每次到外地视察工作,李先念都要提醒随行人员,当地有什么吃什么,不要吃贵重的食物,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办事,四菜一汤,吃饭给钱,一次出国回来路过西北某地,吃饭时桌上有大虾,李先念便批评道:

“这里也出产大虾?”

随行人员赶快保证下不为例,李先念这才松了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到了晚年,国家的形势基本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自己身体欠佳,家人们就常常在晚上为他弄一杯橘子水,当他知道要用五六个橘子才能榨出一杯橘子水时,心疼地说:

“这样太浪费了,以后不要给我挤了,吃两个就饱了嘛!”

不仅如此,李先念对家人更是严格要求,从不搞特殊化,在孩子们眼里,李先念是一位忙碌的父亲,李紫阳说:

“小时候,我们和爸爸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他主管经济工作,每天早晨五点半,六点钟就到办公室上班了,中午也不回来,晚上很少在家吃饭,等我们休息后,他还没有回家,所以很少见到他。”

尽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他规定了许多不准,包括不准穿背心,拖鞋上桌吃饭等等,要做种他人,讲礼貌,遵纪守法,不能贪图享乐,不能利用他的名义在外面干任何事情,孩子们也都自觉遵守李先念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对故乡的殷切深情,一直伴随着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1992年5月27日,他在病榻上仍然关心着红安的铁路,公路建设,关心着红安的工农业生产,关心着红安的绿化,教育等工作,再三叮嘱家乡的干部们搞好家乡的各项建设,关心着红安的绿化,教育等项工作,让群众早日富裕起来。

1992年6月22日,在李先念83岁诞辰前夕,李先念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对妻子和儿女嘱咐道:

“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照中央的规定办,我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向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

他生前为故乡描绘的宏伟蓝图,在60万红安故乡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已经逐步走向辉煌,如今的红安县已经成为大别山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