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内,一个不算大的院坝里,一群老人坐在一起,杯、碗、筷的碰撞声和欢笑声,越过青瓦一房又一房。
这是重庆市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村4组的老年食堂助餐活动现场,前后共7桌,每桌11个菜,压轴的是新鲜的野松菌和软糯可口的红烧肉。
“这个当吃席哦。”一位老人笑呵呵地说。
这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有的头上包着头巾,有的戴着草帽,岁月的沧桑和经历的迥异,让同一幅照片里的他们形象各异。而相同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空巢老人”。
两罾乡金丝楠村位于酉阳县西北部山区,背靠阿蓬江,山和树是那儿最大的土特产,山是绵绵青山,树是金丝楠木。与此同时,和诸多传统古村落一样,年轻人外出务工比例大,老人孤独寡居的较多,老年食堂及助餐活动的开展成为了大山深处一道别具一格的热闹的风景线。
“细娃们(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基本上要过年才回来一次,感觉好久没有这样子闹热过了!”吃完饭,马上就要满77岁的冉崇池老人一边喝着老鹰茶一边说道。
“那你的生日他们会回来吗?”
“远得很哦,来返一趟不划算。”冉崇池答。
其实这样的热闹并不容易。“平均下来,除了固定的老年食堂外,这样的助餐活动每个月会在金丝楠村组织一次,活动的方式是按组流动。”两罾乡党委书记吴斌坦言道,最开始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公益捐赠,但不稳定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只能是锦上添花。
很长时间以来,两罾乡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老年食堂以及流动型助餐活动健康运营和常态化开展,让这份欢乐和热闹在空旷的乡野更为持久,金丝楠村就这样成为了助餐活动的一个试点。试点之初,助餐活动也曾几度停摆,最大的困难是经费来源。虽然早从去年开始,两罾乡就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号召广大爱心人士为老年食堂进行了捐款,并也筹得了善款数万元,但老年食堂本身存在的“造血”功能弱的痛点却始终未能破除。
“脱离经济基础谈民生服务是典型的空中楼阁”,吴斌介绍说,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金丝楠村凭借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金丝楠木资源,立足生态、乡村、文旅三大优势,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培育旅游观光、村居康养、黑猪养殖、耕读研学四大产业,打造了楠木湾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共富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村集体经济日渐充实和壮大,成为了老年食堂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与此同时,通过景区和老年食堂的位置融合与活动互动,积极探索农村老年食堂从纯公益到微盈利的模式转变,即“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拓展经济来源渠道。
“实际上任何单一形式都只能勉强维持老年食堂及其助餐活动的非经常性开展,慈善捐赠+集体经济+政府补助+群众互助,是我们当前在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复合型筹资长效机制。”吴斌补充道。
“只要老人们满意就好。”
“今天也当是给各位老人家过一个集体生日,大家开开心心的吃好玩好!”夕阳下,人群间,金丝楠村4组组长冉隆卫满脸红光,好像自家正在操办喜宴一般。
1975年出生的冉隆卫黝黑的脸庞上早早地布满了皱纹,厚实的嘴唇因为一下午都在招呼着老人们而干裂着,有一道不大不小的口子。为了今天的助餐活动,他已经忙忙碌碌好些天——买菜、收拾屋子、寻找下厨和蒸饭的人,以及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去通知组内近70名老人。
经费总是能省就省,冉隆卫和其他村干部一样,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家属充当此次助餐活动的“大厨”和“服务员”,热情的妻子陈琼欣然应允做了后厨“总管”。
在逐一告知老人们的过程中得知,不少老人今年还没有吃上新鲜的野松菌。助餐活动开展的早上,太阳还没能爬上山顶,冉隆卫就跑遍了附近的好几座山,尽管衣服被划拉了好几个小口子,但却换来还沾有露水的一大桶松菌。
“松菌一定是越新鲜才越好吃”,冉隆卫介绍说,“既然老人们想吃,又有这个条件,那就弄最好的,又都是一个组的邻居,其实就当自家老人在看待”。
傍晚来临,望着这个不大的庭院忙碌了一下午的夕阳终于完全隐去,清凉的晚风送走了山顶上最后的一片余晖,庭院开始安静了下来。冉隆卫一边收拾着庭院,一边说到,忙是忙了些,但其实自己挺开心的,自己的父母已经离世多年,但在今天,却久违地体会到一种幸福感,大概就是菽水承欢的那种感觉。
在助餐活动现场,虚岁72岁的冉崇武胃口大增,一连往碗里添了好几次饭。
“政策好,味道好,又热闹还不用送礼。”冉隆武一边夹起一朵松菌一边和身边的老伙伴们开着玩笑。
育有一儿一女的冉崇武是金丝楠村典型的“空巢老人”,妻子早在孩子们尚小之时就因病过世,后来,冉崇武好不容易将孩子们拉扯长大,孩子们却迫于生计而越走越远。和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一样,冉崇武的儿女基本上也是只有过年才回来一趟,也和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一样,孤独寡居的冉崇成对每一次类似的活动都表现得热情而兴奋。
用完餐后,不少老人趁着天还没有黑就回去了,冉崇武却恋恋不舍地在院子里拉着村乡两级干部们聊天。
“老人家,对这个助餐活动你有什么意见没得哦?”
“好得很,好得很!”
“只是......”冉崇武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不怕,老人家你放心大胆地说嘛。”
“只是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时代的尘埃平等地落在每一个迫于生计或者向往更好发展的年轻人身上,也平等地落在每一个孩子们不在身边的孤独寡居的老年人身上,最终平等地,以一座大山的形式压得太多人喘不过气来。
助餐活动当日,在距离热闹非凡的活动现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一栋民房内,已是耄耋之年的冉崇直、王霞琳夫妇一个卧病在床一个独坐床前。打破这份孤独的,是乡村两级干部为他们端去的热腾腾的红烧肉和烧豆腐,得知众人的来意以后,夫妇俩显得有一些高兴,淳朴的冉崇直老人几次蠕动嘴唇却始终没有说出个什么来,直到众人快要离开之时,才动情地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两口子活了90多岁,你们要活到120岁。”
或许有客套,但更是真心的祝福。老年食堂或许从来就不只是一个供老年人堂食的地方,而更多的,是一个汇聚爱和温暖的地方。于老年食堂来讲,于冉崇池、冉崇武、冉崇直、王霞琳等广大“空巢老人”来讲,比桌子上的红烧肉够不够入味更重要的,是组织够不够用心、活动够不够细心、氛围够不够暖心。
当下,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不少老年食堂越办越好,群众认可度逐年上升,资金来源不稳定、选址和开办形式脱离村情实际等问题也在逐步解决,整体呈欣欣向荣之趋势,最终让老年食堂“暖胃更暖心”。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崔璨 通讯员 邹文川 李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