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7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下称“公报”)指出,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中全会闭幕之际,二季度GDP4.7%增速背后的政策余力赋予市场一定的想象空间。
当前形势与任务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二季度GDP数据,中国经济在二季度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动力,但也面临消费不足和传统产业调整的挑战。整体上,二季度GDP增速4.7%,较一季度略有回落,上半年刚好持平5%的增长目标。
数据背后的经济现状是,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技术和创新相关部门的贡献,如工业增长保持高位,表明技术和创新相关的经济部门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包括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高技术服务业可能也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同时,建筑业增速下行,则反映基建和房地产相关传统产业仍在调整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基建投资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显现。
如此,供给端强、需求端弱的现实约束下,用好存量政策的概率或高于推出大规模增量政策。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分析,当前各类宏观政策大体处于两种状态,一种存量空间尚未释放完毕,以财政为例,上半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还不到全年额度的40%,先要考虑如何用好用足存量额度;另一种增量空间受内外因素掣肘,以货币为例,央行当前需要统筹考虑稳汇率、稳息差等因素。
不过,考虑到二季度的GDP季调环比增幅仅有0.7%,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可能存在释放的空间,以抬升经济特别是内需增长动能。民生证券报告认为,要保证全年经济增速在5%以上,下半年GDP的季调环比增幅不能低于1.4%。假设三、四季度的GDP季调环比均为1.4%,对应同比增幅将分别为4.9%、5.0%,全年经济增速将刚好达到5.0%。
7月1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或是大会定调的重要风向标。整体上,二季度GDP增速4.7%,较一季度略有回落,上半年刚好持平5%的增长目标,考虑到去年相对偏低基数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大会的整体基调会是“从长计议”。
金融角色
7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会上介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中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内容。
据韩文秀介绍,《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传统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美国等经济体以投行为主的金融资本生态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有优势,但也显现出一些局限性。
中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体系在面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时或相对滞后。银行贷款通常偏好有形资产抵押和稳定的现金流,这与新兴产业的高风险、高回报特性不匹配。
美国投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侧重于资本市场和创新融资方式,对高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的支持力度较大。投行主导的金融体系通过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方式,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融资方式比传统银行贷款更适合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产业。
然而,金融危机的频发和资本市场的高度波动也暴露出其脆弱性。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投行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在低迷时期,资金链条容易断裂,也给企业和整体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宏观政策统筹
公报强调,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将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环境。以及“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优化税制结构,提高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比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构建多层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三中全会明确了一系列重点改革任务,包括: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科技创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宏观调控——完善宏观调控制度,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其中,财税改革颇受市场关注。据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君芝分析,现行财税体系下,探讨税收改革,可聚焦四个“大税”: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含个税和企业所得税)、或房地产税。
增值税作为第一大收入税种,已经历多轮改革,未来改革方向是抵扣和留抵退税细节完善,但大的方面变化不多。
消费税作为选择性税收来源,目前中国已设置15个税目。短期改革方向是后移征收环节,稳步下划地方;长期改革方向是拓广征税范围,部分领域税率或有提升。
以消费税为例,周君芝分析,其是中国第三大税种,烟、酒、车、石油贡献绝对体量(约98%)。作为一种选择性税收,除了承担着筹集财政收入的任务以外,还具有调节、生产、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等功能。目前中国设置了15个消费税的税目,根据2022年数据,烟、酒、车、石油四大类就贡献了98%的消费税,其他税目贡献极少。消费税自1994年开征以来,主要经历了三轮改革(2006年、2008-2009年、2015年),税收明显提速。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是中国第二和第四大收入税种,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综合范围将逐步扩大至财产、资本所得。
中国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是当前房地产税的主要征收依据。尽管短期征收暂缓,但长期征收方向不变。
事实上,财税政策不仅是经济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财税改革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竞争、调节收入分配、支持绿色发展,及增强财政收入稳定性”等作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欧阳晓红经济观察报记者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