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杂谈北洋(3)——镇嵩军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的章节,码字的说的都是北洋时期的大势力,如皖系、直系、奉系等等。本篇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在北洋时代,曾经也叱咤一时的中等势力吧。

那么北洋军阀的中等势力是一个什么标准呢?

北洋军阀势力的大小该怎么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诸如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等,其军力最强时拥兵都在40万以上,所以无疑他们算是一等一的大势力了。其它如段祺瑞的皖系、东南五省联军的孙传芳等等拥兵也在20万左右,因此他们无疑算是一方大势力。

所以按这个标准以此类推,那么能拥兵十万的无疑就该算是一个中等势力了。

码字的家乡四川在乱世里总是不缺割据一方的军阀,其实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是一样,在北洋那个战火连天的乱世中,在河南的豫西地区便诞生了一个割据一方的小集团,其后它曾经壮大拥兵超过了十万之众,这便是镇嵩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军阀们,多多少少都是出自前清的军队,可是这个镇嵩军却是一个十足的异类,它完全是由豫西当地的特产——山大王们组成的。

豫西山高林密自古就是一个土匪窝子,到了清朝末年时期也一样,山头到处是大王们的旗帜。

一个河南省巩义市南河渡镇神堤的21岁贡生,参与了1904年清政府举办的最后一次乡试,并成功考取了秀才,然而随后他便得到了清政府取消科举的消息。

天无绝人之路,随着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改办新学,于是这个秀才便转而报考了保定法政专门学堂,成功考取后他在里面学习现代监狱的管理。不过他在毕业后并未去监狱供职,而是到了开封的中州公学堂(今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前身)当起了庶务长(类似于现在的教导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秀才在进入中州公学后很快便接触到了同盟会成员,他十分赞同同盟会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因此1908年年仅25岁的他便毅然加入了同盟会,就此开始参与同盟会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

他的老家巩义市正好位于豫西的东缘,所以他的家族亲友中人多与豫西那些山大王们有往来。这个秀才深知这些豫西占山为王的山大王们,很多都是被官府给逼上山的,所以与清政府之间可谓是仇深似海。因此他便不顾危险深入豫西的大山深处,和这些山大王们联络反清事宜。

他不但是秀才还学过西学,因此在和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山大王交谈时,他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很快就将这些山大王们折服得五体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名字刘镇华,在豫西的山林间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山寨加入到了他的麾下,一个以土匪为主体的反清组织就这样在豫西的深山老林里诞生了。

1911年10月10日夜里随着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了!

紧邻河南的陕西省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受此影响,一直在从事反清准备的刘镇华于是决定响应辛亥革命就地起义。

刘镇华把自己起义的想法与豫西刀客首领王天纵商议后,得到了王天纵的支持。于是声名显赫的王天纵出面邀约,刀客头目(山大王)纷纷加入,成功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发动反清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等镇嵩军重要人物都参与了这次起义,这支反清起义队伍无疑就是后来镇嵩军的前身。此时刘镇华的身份到底如何众说纷纭,码字的估计他应该是一个参谋之类的智囊角色。因为得到王天纵的信任,所以他在队伍中的地位肯定是相当高的。

清末刀客组织以陕西关中的最为知名,所以豫西的这个刀客很可能就是从陕西传进来的,其性质类似于四川的袍哥组织。这些组织因为跟清政府之间多有仇怨,所以他们在辛亥革命中对参与反清起义非常积极。而也正是由于豫西刀客组织与陕西刀客组织的渊源,以及地理相近的原因,所以刘镇华拉起的镇嵩军与陕西总是纠缠不清。

前文码字的也说过了,当时清朝关内诸省没有宣布过脱离清朝统治的省份,就只有直隶(河北)、河南两省。所以河南的清政府力量十分强大,因此王天纵率领的起义军进攻洛阳在半路便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败后难以在河南立足的起义军只得向西转移前往陕西,投到了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麾下。张钫任命王天纵为东征先锋官,其后位亚于刘镇华的张治公、柴云升、憨玉昆等也都被任命为了标统(团长)。

王天纵的到来正是时候,此时秦陇复汉军在陕西作战中陷入了困境。这支生力军的到来使得秦陇复汉军得以打破僵局一路西进,秦陇复汉军在陕西的作战成功牵制了清军的大量兵力,为辛亥革命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殊勋,这为其首领张钫获得了巨大的名声。

所以镇嵩军在辛亥革命中也算是功勋卓著。

然而拉起这支队伍并带领其进入陕西援助张钫的刘镇华,尽管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却并未得到张钫的赏识,仅仅只被授予了一个小小的书记官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刘镇华因此对张钫十分不满,甚至于扬言要出家去当和尚。其后应该是在王天纵的干预下,刘镇华才被张钫提升为了参议(军事参议,也就是参谋)。但这并无实权的官职,显然并不能令野心勃勃的刘镇华对张钫心生感激。

张钫如此薄待刘镇华,很可能是因为他发现刘镇华这个人野心太大,所以刻意地对其进行打压。

总之张钫和刘镇华就此结怨,这为刘镇华后来在政治立场上倒向北洋政府,两者反目在战场上大打出手埋下了伏笔。

刘镇华这段时间在陕西肯定是过得非常苦闷,但是他的命运却在清帝逊位民国建立后峰回路转。

辛亥革命中各省都大量扩军,这些军队为了与新军区别,所以被称之为民军。随着南北和谈达成,北京的北洋政府成立,各省庞大的民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于是各省都开始裁撤民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钫的秦陇复汉军自然也是要裁员的。

王天纵的部队本身就是土匪出身,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尚可,但是其平时军纪非常败坏所以民怨极大,张钫对此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因此当要裁员时,王部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对象。

但是王部毕竟是来自河南的客军,在张部中是客卿的身份,而且在之前与清军的作战中,该部也是屡立战功,他张钫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王部贡献巨大。因此张钫也不好直接撕破脸将其缴械遣散,最终张钫决定这支队伍哪来哪去,让他们回豫西。

张钫打定主意后与河南都督张镇芳商议,鉴于豫西一带地方势力强大匪患猖獗没法掌控,所以两人最终达成了共识,让土匪出身的该部前往豫西剿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张用魔法打败魔法的这招确实是好算计:该部如果剿灭了当地匪患,其自身损失肯定也不会小;如果该部与当地土匪狼狈为奸,那么就可以借机取消该部番号。

反正无论怎样,裁军的目标都能达成了。

计议已定,张钫一脚把刘镇华他们给踢回了河南,这些无法无天的家伙以后就让河南都督张镇芳去头痛吧。

但是此时还有一个问题,这支部队该怎么命名呢?

最初这支部队的命名其实本该是石嵩军或者言嵩军的,因为此时王天纵被袁世凯召去了北京,所以张钫另外任命该部的石言为协统(旅长),只等向北京请示的番号下来就让其率部返回豫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石言和刘镇华一样都是书生出身,可他淡泊名利和刘镇华醉心权力的性格截然相反。因此性格柔和的石言根本镇不住这些土匪出身的部下,何况他对于上峰让土匪出身的部下去剿灭土匪这种安排心里完全没底。

所以石言对于被任命为协统完全高兴不起来,反而是满心忧愁。

石言和刘镇华是好友,因此在石言出任协统的当晚,刘镇华虽然满心羡慕但还是摆酒为他庆祝。

几杯黄汤下肚后,两人都打开了话匣子,刘镇华将自己怀才不遇钻营无门的苦恼一股脑向好友倒了出来。而本就不愿出任协统的石言闻言后灵机一动——干嘛不推荐自己这个好友代替自己出任协统呢?

在石言地极力举荐下,对刘镇华不待见的张钫最终接受了石言的提议,改任了刘镇华为协统。刘镇华平步青云直接从参议升为了旅长,由此开启了他的一段传奇人生。

张钫对于这个任命以后肯定是后悔不已的,但那是后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镇华被任命为协统后,张钫便把给他所率部队命名的事情丢给了他。刘镇华秀才出身,这种事自然是信手拈来。由于其部多出自嵩山周边,于是刘镇华取了自己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再取了嵩山的字,将其部命名为了镇嵩军

就此在民国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印记的镇嵩军正式成军了,此时该部比之才入陕时兵力有所增加,但也就3000余人。

据张钫所请,北洋政府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兼豫西观察使、豫西剿匪总司令,该部随即返回河南,分驻河南府、陕州、汝州等豫西的二十二个县,在地方上主要负责剿匪事宜。

然而志得意满的刘镇华率部返回河南后,他发现当地军人出身的河南大大小小军阀们,从都督张镇芳以下不但都对自己这支队伍十分蔑视,而且还十分警惕,打心底里还是将他们视为土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镇华毕竟读过那么多年的书见识还是有的,他明白如果不能改变都督张镇芳等对自己部队的看法,那么自己的这支部队被缴械遣散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可这支队伍无论怎么改变都无法摆脱是土匪出身的固有印象啊。

对此,刘镇华召集了镇嵩军的主要头目开会,会上他表示山人自有妙计,让都督张镇芳对镇嵩军刮目相看。

那么刘镇华到底是有怎样的妙计呢?

下一篇再为大家详解。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