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是每个人都不想遇到的,在现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是较为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仍旧无法避免空难的发生。据统计,从2020年到2023年,全球至少发生了26起空难,死亡人数超800人。
看了各种相关报道后,那有人问了,为什么航空公司不选择让乘客跳伞逃生,而是宁愿承担巨额赔偿,有些甚至高达几十亿?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们必须明白,跳伞,尤其是高空跳伞,其实是一项极具技术性和危险性的活动。跳伞并非简单的“背上伞包,一跃而下”。它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需长期的训练才具备的能力。而在高空,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在民航客机的巡航高度,即大约8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压跟地面反差极大,高空温度极低,零下几十度。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乘客来说,这样的环境是致命的。不是被冻死就是缺氧而亡。
还有,时间不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空难往往发生得突然且迅速,很少有时间让乘客们从容地穿上降落伞、了解使用方法,并从飞机上跳下。在那种紧张和混乱的环境中,试图跳伞只会增加额外的风险和混乱。现实中,你还没来得及准备,飞机就出事了,不夸张说,可能留遗嘱时间都不够。
再者,即使乘客成功跳伞,他们能否安全着陆,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跳伞后的降落地点难以预测,乘客可能会降落在无人区、水域或其他危险地带,这样反而增加了生存的风险。
此外,飞机的设计和构造也限制了跳伞的可能性。在高压差下,突然打开舱门可能会导致瞬间的气压变化,对乘客和机组人员构成极大的危险。只要高空打开舱门,估计全体得冻僵。
同时,考虑到客机的空间限制,为每个乘客配备降落伞将极大地占用宝贵的机舱空间,减少载客量,而且一个降落伞重量也大,一般有几十斤,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显然是不经济的。所以,飞机上也没有那么多的降落伞。
那么,面对空难,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事实上,航空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降低风险。从飞机的设计、制造到飞行员的培训,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和测试。在飞行前,也会经过安全员再三检查。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飞机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
而不幸遭遇空难时,乘客应该如何应对呢?答案就是保持冷静,听从机组人员的指示是最关键的。在多数空难案例中,那些能够冷静应对、遵循机组指导的乘客,往往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可见,民航客机不选择为乘客提供降落伞,并非出于冷漠或忽视乘客安全,是基于对安全、实际操作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依靠飞机的整体安全设计和机组人员的专业培训,仍然是确保乘客安全的最有效方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