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说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壮族的起源综合。
壮族概况
据历史记载,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这些古代越人群体逐渐分化、重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壮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的称谓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宋代以后,壮族以“僮”『注:音(zhuàng)』、“土”等名称载于史籍。1950年统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字,寓意健壮、茁壮成长之意。这一改变不仅体现了对壮族文化的认可,也象征着壮族人民的团结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分布】我国壮族总人口为16926381人(截止2010年),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域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

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壮族居住的地方,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域地貌】壮族聚居地区,边沿多山,中部丘陵起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壮族聚居地区的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流纵横,有左江、右江、郁江、红水河、龙江、柳江、黔江、桂江等,汇流于西江,奔向东南,经广州入南海;有盘龙江、普梅河、锦江等,向南流经越南入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居全国第五位;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900万千瓦,居全国第八位,红水河还被誉为全国水电资源的“富矿”。喀斯特地貌区,虽然地表水流相对贫乏,但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产】物产丰富多样,主要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柑、橙、柚、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水果产量名列全国前茅;甘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最,是世界十大产糖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香、松节油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名贵药材和土特产资源丰富,素有“土特产仓库”之称,驰名中外的三七、罗汉果、蛤蚧和茴油(又称八角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据统计,共有10 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民间曾广泛流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壮文在扫自、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壮文的推行,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饰】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衣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穿黑色宽脚裤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衣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家】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风俗文化娱乐】壮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特点突出。其中,以左江崖壁画、铜鼓、壮锦等成就最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江岩壁画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目前已经发现的共有183处,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为最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广西出土和收藏的就有600多面,民间收藏和登记在册的有1400多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壮族共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壮剧、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那坡壮族民歌、壮族歌圩等,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族民间故事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这些口头文学,通过生动的形象、朴实的语言,叙述人类的来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解剖社会生活现象,反映壮族人民的道德观念,驰骋瑰丽的想象,表达良好的愿望。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交流、也起到了给人以娱乐和审美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洛陀造天地
远古的时候,天地混沌,天和地紧紧叠在一起,结在一块,不能分开。后来,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用神斧一划,突然一声霹雳,裂成了两大片。上面一片往上升,就成了住雷公的天,下面一片往下落,就成了住人的地。从此,天上就有了风云,地上就有了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那时候的天很低,爬到山顶上,伸手可以摘下星辰,扯下云彩。天地靠得近,人们日子很难过,太阳一照,热得烫死人;雷公轻轻打鼾,就使人们不能入睡,要是雷公大吼大叫,就好像天崩地裂一样,使人听了又惊又烦,所以要天地离得远远的才行。
后来人们听说洛陀山有个老人,名叫布洛陀,他智慧过人,神力无限,便去找他商量治理天地的办法。
洛陀山连绵起伏,树高林密,溪水淙淙,百鸟争鸣,百花竞艳。山脚下一个精巧的岩洞里,住着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头子,这就是壮族三王①(文章底部有备注)中的布洛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寻找到这里来了。来访的人在洞外喊道:“布洛陀在家吗?”
“哎,我就来!”布洛陀非常热情好客,应声一落,人就乐哈哈地站在洞口了。
布洛陀身材魁伟,体魄强壮。他虽然年纪老迈,鬓发斑白,却仍然满面红光,精神抖擞。他脸上时常带笑,两眼闪着智慧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把天和地的情况向布洛陀一讲,布洛陀说:“那我们就把天顶起来吧!”“顶天?天这么大,这么重,怎么顶得起来呢?”布洛陀笑呵呵地说:“能!人多力量大呀!你们到树林里去选一根最高最大的老铁木来做顶天柱。我和你们一起把天顶上去!”
人们爬了九百九十九座山头,才找到一棵十人抱不拢的老铁木。可是这棵老铁木长得很奇怪,人们砍不动它,砍这边,那边已经长合了,砍那边,这边又长出来了。大家一连砍了九十九天、九十九夜,还是没有把它砍倒。人们就去告诉布洛陀。

布洛陀听说找到了又高又大的老铁木,非常高兴。他二话没说,扛起大板斧就来了。只见他往手心吐了口唾沫,运了运力,大板斧一挥,一阵狂风卷起,“辟”的一声,惊天动地,铁木被深深地砍进了一斧。人们都目瞪口呆。布洛陀又连砍两下,铁木就“轰隆”一声倒下了。人们欢天喜地,无不佩服布洛陀的神力。原来他的大板斧是为人类造福的神斧,白天和夜晚会发出不同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顶天柱有了,可是太重,大家扛不起,布洛陀抹了抹汗,说:“大家齐心合力跟我来!”说着,马步一蹲,就把顶天柱扛到肩上去了。大家抬着树头、树尾,把它抬到洛陀山顶上去了。布洛陀把洛陀山当柱脚,竖起铁木柱,抵着天,用力一顶,硬把重重的天盖顶上去了,把沉沉的大地顶得往下沉了。布洛陀再一顶,把雷公弹到高高的天上去了,柱脚把龙王压得往地下跑。布洛陀再一顶,把沉沉的天变成了轻轻的十二堆云,把龙王压得钻到地底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的天地就这样造成了,可是因为先造天,后造地,天的样子像把伞,盖不住大地。天小地大怎么办?布洛陀想了个巧办法,他用手指把地皮抓起来,做成了很多山坡。这样,地面就缩小了,天盖得住了,造成了一个很好的天地。从此,风雨循环,阴阳更替,四季分明,万物兴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洛陀文化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备注:①三王:雷王、龙王、布洛陀。布洛陀是三王之中的一个。

尾声:喜欢故事的看官,点击收藏+关注,永远不迷路。
点击头像看下一篇《布洛陀定万物》作品声明:配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