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苏轼 苏辙·中

旁白: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公元1094年),苏轼苏辙均得到朝廷重用。公元1089年,苏辙官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吏部尚书,不久,作为使臣前往辽国贺寿。

苏辙使北 文声远播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宋·苏辙《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其三》

公元1089年

辽·御帐外

苏辙(字子由 51岁):南朝使者苏辙,拜见北朝天子。

耶律洪基(58岁 辽道宗):赐座。我在北朝常闻三苏之名,你父苏洵天纵之才,终其一生未得功名。你兄苏轼,写得一首好诗赋,却蒙不白之冤,我在北方也为之叹息。若是在我辽地,此二人定会加官进爵,怎会受如此遭遇。

苏辙:若是先君和哥哥出生在北国,未必有如此才华和智慧。

耶律洪基:苏公是说北国不如南国?

苏辙:北国的居民风气不同,自古习耕战,南国擅诗文,故有此说。

耶律洪基:来啊,这是海东青,产于渤海之滨,此鸟善发掘北珠,此珠、此鸟,送给苏公如何?

苏辙:苏辙前来无功,不敢受此重赏。

耶律洪基:这有何妨?女真人每年进贡甚多。

女真使者: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耶律洪基:完颜小鬼,怎么,不满?这汗位你也可挑战来看看。诸族每年进贡珠宝无数,女真、汉、契丹、奚,各族可征发军民数百万,到时候朝发中京(今内蒙赤峰市)夕至洛阳,叩关南朝。苏公,以为如何?

苏辙:北国强胜,自不用言。北国是有兴战之策,南国亦有抵御之图,何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难道陛下忘了当年的澶渊了吗?

耶律洪基:(众士兵随陛下一起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南朝有如此雄壮的诗词,却没有雄壮的士兵来吟诵此词,可叹,可叹。适才,我是跟苏公开了个玩笑,三苏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时常诵读。

苏辙:哥哥蒙陛下喜爱,我在这里替他感谢了。先君与哥哥一直想到北方来看看,没想到今日我有此荣幸。

耶律洪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啊,诸臣为苏公举杯!

辽营苏辙帐内

苏辙:陛下。

耶律洪基:苏公不必多礼,坐吧,坐呀。苏公,今日我旧疾复发,苏共的《服茯苓赋》远传北方,我是来求取茯苓的方子。

苏辙:陛下是有旧疾,但旧疾不在你而在北国。

耶律洪基:苏公是智者,既然点破,不如猜猜我此行的目的。

苏辙:今日之宴,恰如北国,看似上下一心,实则暗藏忧患。

耶律洪基:我以前读过你的文章,天下之变,故内重,则为内忧,外重,则为外患。实不相瞒,契丹兴国百年有余,现在危机四伏,民失其土,苦于征发,税赋大减。

苏辙:为国者,当务实而已,不求其名。应该让百姓尽力耕种,赋税用于养兵,这样百姓终身可以不受征戍之劳,而朝廷还可以招募勇敢强悍之民,教他们如何打仗,保护普通百姓。这样二者各得其利,亦何所不可哉?正如先君文章所言,秦用法制剥削平民,故秦之天下卒毙于强。

耶律洪基:苏公,今夜与您这番对话,使我受益良多,我会深思你的建议。

苏辙:愿两国百年交好。

耶律洪基:愿北朝南朝,再无战争。

旁白:据《宋史·苏辙传》记载,苏辙使辽时,辽人“能诵洵、轼之文及辙《服茯苓赋》,恨不得见全集”。此次使北,大大稳固了宋辽边境的局势。

—未完—

注:以上台词片段来自公众号『天天搞台词』逐字整理,如需台词完整版,请关注公众号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