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9日,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完成的“无肌间刺松浦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新种质创制”在呼兰水产试验场开展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安阳工学院教授彭仁海、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志强、东北农业大学杨教授雨虹组成,彭仁海任专家组组长。……(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7月19日,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淡水鱼类基因组学与基因编辑创新团队完成的“无肌间松浦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新种质创制”在呼兰水产试验场开展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由安阳工学院教授彭仁海、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志强、东北农业大学杨教授雨虹组成,彭仁海任专家组组长。

肌间刺严重影响鲤科鱼类品质、制约其食用和加工,经过十多年研究,该团队鉴定出调控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bmp6,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bmp6,成功创制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新种质。在此基础上,将该技术应用于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等主要养殖品种和地方特色种无肌间刺新种质的创制中,2023年构建镜鲤F1代和方正银鲫、松浦银鲫F0代无肌间刺群体。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匡友谊研究员关于种质创制过程的系统汇报,审阅了相关的技术资料,并对保存的种质进行了现场随机抽样检测。专家分别抽取了松浦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对照组、少肌间刺组、无肌间刺组各4尾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松浦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对照组肌间刺数量分别为98-99、73-77和69-80枚;少肌间刺组肌间刺数量分别为4-10、3-6和3-6枚;无肌间刺组均未检测到肌间刺。

经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建立了鲤大片段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无肌间刺鲤和银鲫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并利用该技术成功创制出无肌间刺松浦镜鲤、方正银鲫和松浦银鲫新种质,进一步证实了bmp6在无肌间刺鲤、银鲫种质创制中的有效性。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对无肌间刺鱼各发育阶段生长及其他性状进行系统评估,建立无肌间刺、不育等聚合育种技术,尽快扩大群体储备规模,为产业化应用做足预研工作。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项目资助。

日期: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