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历史的镜头对准了这位美国总统。

机场上,一支威武雄壮的三军仪仗队整齐列队。371名身高超过1米9的士兵,以其挺拔的身姿和整齐的步伐,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当尼克松走下舷梯时,仪仗队员随着他的步伐缓缓转头,气势磅礴。这一幕深深印在尼克松心中,他后来称赞道:"这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仪仗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做过律师当过兵,1946年从政,给艾森豪威尔做过两届副总统,于1968年当选美国总统。他从政经验丰富,重视实际利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然而在他老练精干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敏感的心,被毛主席调侃,你们经常利用姑娘!还在访华期间,因为两件大事夜不能寐,当时发生了什么?

尼克松访华前做足准备,学习使用筷子读伟人著作

尼克松深谙此行的重要性,为确保访问圆满成功,他投入了大量心血做准备。这位美国总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专注和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开始学习使用筷子,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则意义深远。尼克松清楚,在中国文化中,餐桌礼仪举足轻重。他不想在正式场合出丑,更希望通过这个小细节向中国方面传达敬意。每天晚上,尼克松都会挤出时间练习,直到他能够熟练地用筷子夹起豆粒。

同时,尼克松全身心投入阅读毛泽东的著作。他翻阅《毛泽东选集》,深入研究其中的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了解中国领导人的理念,更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会晤中能够进行深层次交流。尼克松的笔记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思考和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全面把握中国,尼克松还召集了几位知名汉学家进行座谈。他们探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尼克松专注倾听,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这些讨论帮助他构建了更加立体的中国认知。

临行前,国务卿罗杰斯找到尼克松,给了他一个关键忠告。罗杰斯说:"与毛泽东会面时,务必注意不要让自己处于仰视的位置。"这个建议反映了美方对这次会晤的慎重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毛泽东个人魅力的认识。

尼克松对这次访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他不仅在知识层面做足功课,还在细节上精心准备。这种态度显示了他对这次破冰之旅的期待,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敏锐和智慧。

这些准备工作无疑增强了尼克松的信心。然而,他心里也明白,再多的准备也无法完全预料到访问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尼克松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

毛主席调侃美国:你们常常利用姑娘,是何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舱门开启的那一刻,历史的镜头聚焦在这位美国总统身上。

机场上,一支威武的三军仪仗队整齐列阵。371名身高超过1米9的士兵,以其挺拔的身姿和整齐的步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尼克松走下舷梯时,仪仗队员随着他的步伐缓缓转头,场面庄严肃穆。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尼克松心中。

尼克松早有谋划,他要在第一时间抓住全球的目光。在飞机即将着陆时,他突然下令,禁止随行人员先行下机。他的用意很明确:确保媒体的焦点集中在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历史性握手上。

飞机停稳后,尼克松的副官率先挡住了舱门。紧接着,只见尼克松和夫人帕特里夏徐徐走出。这一幕让中方人员颇感意外,他们一度以为美国代表团仅有两人。

尼克松朝站在红地毯尽头的周恩来走去。两人的手在空中相遇。这个握手,跨越了太平洋,跨越了20多年的对立,成为了20世纪外交史上的标志性画面。握手后,两人简短交谈,现场氛围友好而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这个历史性时刻结束,基辛格等其他美方官员才陆续走出机舱。尼克松的这番安排,无疑达到了预期效果,全球媒体的镜头牢牢定格在了他与周恩来的会面上。

抵达钓鱼台国宾馆后,尼克松终于有机会稍作调整。然而,当他正准备沐浴时,突然传来消息: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他。这个意料之外的安排,让尼克松既惊讶又兴奋。

基辛格匆忙跑进尼克松的房间,神色激动地告知这一消息。尼克松立即意识到,这次会面的重要性可能超过此行的任何其他安排。他迅速整理仪容,准备赴约。

就这样,在抵达北京的当天,尼克松就迎来了此行最关键的会面。这个出人意料的安排,为这次历史性访问增添了戏剧性的一笔。

尼克松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79岁的毛泽东尽管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行走需要搀扶,却依然散发着一国领袖的威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