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一病区采用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微波消融、骨水泥成形术联合经皮介入内固定(俗称钢筋混凝土技术)连续治疗4例骨转移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者,女,62岁,因“咳嗽伴右上肢疼痛1个月”,在本院诊断为“肺腺癌并右肱骨转移”。先进行放疗,效果不佳,右上肢疼痛难忍,不能活动,CT、MRI及拍片检查发现右侧肱骨溶骨性转移,骨皮质破坏明显,随时都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经MDT讨论,决定采用新的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张开贤主任带领团队,在DSA引导下,先对病变区域进行微波消融,然后置入2根克氏针,最后再注射15ml骨水泥,术后第二天疼痛消失。现患者右上肢活动正常,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骨转移瘤是成人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转移瘤的15%~20%,仅次于肺及肝转移,居第三位。骨转移的部位多见于脊柱、骨盆、肋骨和长骨的近端等富含红骨髓的部位。骨转移会导致一系列症状,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此外,骨转移还可能使骨骼的强度下降,在轻微外力甚至日常活动中就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一旦发生骨折,患者将失去活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预防骨折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骨成形术(POP)是一种常用的微创介入技术,可提供即时的疼痛缓解和机械稳定,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骨转移的治疗。但对于骨皮质破坏明显的承重性长骨,单纯POP在生物力学方面存在缺陷,虽然可加固骨骼和缓解疼痛,但不能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性,仍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对于预测发生病理性骨折风险较高的部位,最佳的策略就是在骨折发生之前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外科假体置换或者应用内固定是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于那些体质较差并且已经发生多部位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并非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肿瘤一科经过多年探索,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微创治疗术式--微波消融、骨成形术联合经皮介入内固定(IIF),形象地称为“钢筋混凝土技术”。微波消融利用高温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有良好的抗肿瘤及止痛作用。消融完成以后,经皮置入数量不等的克氏针,可以进一步加强骨骼的稳定性,防止骨折的发生;最后在病变区域注射骨水泥,以达到既能快速缓解疼痛,又能提供足够机械支撑,预防病理性骨折的目的。该微创技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创伤小,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以及肿瘤转移的机会;可明显缩短卧床以及住院时间。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法的患者,骨折发生率显著降低,疼痛缓解率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相对降低。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通讯员 袁倩倩 张旭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