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北京城外卢沟桥地区,日军展开突袭,对中国发动了全面入侵战争。同年8月,晋系军阀最高领袖阎锡山前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参与最高军事会议。此次会议后不久,国共达成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战就此展开。
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在抗战前始终屹立不倒,度过了近40年的安稳时光。但在日军进占华北之后,山西却成为了抗日一线,成为中国的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而活跃在该地区的晋绥军部队也成为了一支抗战主力。
可奇怪的是,这支部队在与日军作战结束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清扫战场,救援伤兵,而是全都主动去掏日军身上的裤兜。
这条命令虽然十分奇怪,但却是出自于该系军阀首领阎锡山,是其亲自颁布。
阎锡山为何要下令掏日军裤兜?他又是怎样将山西经营得十分稳固的呢?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晋系军阀阎锡山的人生。
投身军旅
1883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的一个地主家庭之中。尽管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阎锡山此人从小就对读书没多少兴趣。作为一个地主少爷,他九岁才进入私塾学习,较之不少贫困人家的孩子还有不如。
在学了几年,了解了基本的启蒙书籍之后,阎锡山便直接辍学,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学业。他央求自己的父亲,带着他前往五台,跟随商人学习商贾之术。在父亲的帮助之下,他进入东到一家钱庄之中开始了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在不久之后,这个半大的孩子便开始直接参与到投机活动之中。
这段经历对阎锡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投机之术,将其运用在自己日后的政治道路之上。更是靠着自己投机获取的金钱和人脉,为自己迈入政界积攒了资源。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某次投机活动中,阎锡山亏得血本无归,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他只能跟随父亲逃亡至太原地区,躲避债主的追讨。
抵达太原之后,阎锡山开始当起了普通的小店员工。但这位深谙之道的年轻人,怎么可能甘愿在一个普通的小店里消磨余生。于是,在不久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打算在这乱世之中投军,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在山西地方军校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阎锡山以公费生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留学。之后,他又继续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在这期间,年轻气盛的阎锡山与活动在日本各地的中国同盟会成员结识。阎锡山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之下,也产生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于是在1905年10月,在日留学的阎锡山加入同盟会,成为了革命党人的一员。
而在孙中山制定“南响北应”的革命计划之后,作为山西人的阎锡山向孙中山保证,自己一定会在山西遥相呼应,为革命助威。
1909年,阎锡山结束自己的留学生涯,回到了山西老家。靠着自己的外国留学生身份,阎锡山顺利就任当地学堂的教官。不久之后,阎锡山又参与清政府对外国留学生的考核,最终被授予相当于少尉军衔的职务,开始在山西新军之中担任中下级军官。
而后不久,借助着政府新军事政策的便利,阎锡山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获得了数次晋升,最终成为了相当于上校的新军标统。
而在阎锡山受着清政府赏赐,而不断晋升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忘了自己的同盟会战友们。他积极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在新军中大力安插同盟会成员,将山西新军牢牢掌握在同盟会手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云集响应。阎锡山所掌控的山西新军因为没有弹药,因此没能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好在不久之后,部队接到平叛革命的命令,收到了不少政府下发的弹药。阎锡山随即率领手下众将起义,将山西巡抚击杀。阎锡山作为新军中的代表人物,无可争议的被众人推举为山西都督,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