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新华社记者通讯改编的连环画

1970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通讯:《英勇的巴勒斯坦少年游击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篇通讯中,记者来到了显然是位于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采访了战斗在这里的小游击队员。

这些小游击队员不过十几岁,但却投入了反对侵略者的战斗。他们的出生地,并不是他们故土,而他们离乡背井的父母在异国他乡生下了他们,但他们却不忘对故土的眷恋,投身到打击侵略者的行列。

在这则报道中,提到了一个叫“幸福”的小游击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通过他的自述,描写了他渡过约旦河,到敌占区侦察,并且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敌人的营地,在凯旋而归的时候,还顺手牵羊,击毁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直升机,堪称奇迹。

这个故事,是新华社记者撰写的“巴勒斯坦通讯”中的一篇,可以说这是一个系列报道。

1970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将这一组“巴勒斯坦通讯”冠名为《人民战争的火花》集束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也收入了这一篇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很快,被当时的少儿刊物看中,立刻编写成了连环画作品。

上海版《红小兵》杂志在1970年第8期上,立刻刊登了根据这则报道改编的连环画《巴勒斯坦小英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连环画只有8幅,讲述了报道中提及的一次袭击敌军营的战斗,顺便还把追上来的直升机给打下了一架,很像一部最常规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字正腔圆的情节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太过诱人,就像好莱坞电影总会过几年就要翻拍经典一样,这则故事一直到1976年,还在少儿刊物中以翻拍的形式继续现身亮相。

我们在《北京儿童》1976年第2期上再次看到了这个故事,标题为《巴勒斯坦小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将这篇报道,与新华社的原稿进行一下比较,看看当年的少儿刊物,是如何进行儿童版改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北京儿童》:在巴勒斯坦游击队里,有许多机智勇敢的小游击队员。为着解放祖国,他们拿起了武器,狠狠打击以色列侵略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新华社原稿:在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里,可以见到不少英姿飒爽、朝气蓬勃、机智勇敢的小游击队员。他们和老游击队员一起,在打击以色列侵略军的战斗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战绩。

2、

《北京儿童》:有个小游击队员,名叫幸福。他曾经十四次进入敌占区,同敌人英勇的斗争。他常自豪地说:“战斗就是幸福”。(少年的话,显然已经与原意不同。)

新华社原稿:我们曾会见过一个十六岁的游击队员。他闪动着机灵的眼光,自我介绍说:“我叫幸福,就是战斗的幸福。”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年仅十六岁的幸福,却已经有十四次往返敌占区同敌人战斗的经历了。

3、

《北京儿童》:一次,幸福接到命令,从营地出发游过约旦河,到以色列的一个军事要地去侦察。他有时爬到树上,有时藏在草丛里,终于侦察到敌人的一个据点。晚上,他爬过铁丝网,躲过探照灯,发现了几辆装有武器的军车。幸福回来后游击队长又让他带路,领着一个小分队去消灭据点里的敌人。幸福激动地接受了任务,坚定地说:“以色列侵略者表面强大,实际上是个纸老虎,只要我们革命人民团结 战斗,就可以战胜他们。”(这篇改编稿中,添加了许多细节的地形描写,在原作里并没有提及“铁丝网”“探照灯”,应该是改编者根据系列通讯稿中的其它战斗场景进行补充完善的。而少年的回答,也是移花接木,把少年接受记者的访谈的话,变成了对游击队长的表态心声)。

新华社原稿:有一次,幸福接到命令,渡过约旦河到以色列占领区的一个军事要地去侦察。他发现那里有几辆敌人的军车,装有武器,并且发现了敌人的一个据点。上级指示幸福带领一个由十三人组成的小分队,去攻打这个地区的敌人。

他告诉我们:以色列侵略者,貌似强大,实际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是纸老虎,只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就可以战胜他们。

4、

《北京儿童》:幸福和战友们满怀胜利的信心,直奔袭击的目标,他们迅速炸毁了敌人的军车和武器,接着又勇敢地冲进了据点。手榴弹在敌人中间开了花,炸得敌人东倒西歪,死伤一片。(改编里加进了冲进敌人据点的效果,还添加了战斗武器手榴弹的巨大杀伤力)。

新华社原稿:他和战友们带着火箭筒直奔袭击目标,迅速摧毁了敌人的几辆军车和车上的武器,接着又袭击了敌人的据点。

5、

《北京儿童》:忽然,敌人的直升飞机飞来扫射。幸福和战友 们立刻分散在小树木里,瞄准在空中盘旋的敌机,一会儿,从四面八方射出了仇恨的子弹,敌机被打得起火了,冒着烟儿,一头扎进约旦河里。幸福和他的战友们胜利地返回了营地。(原文里并没有说敌机掉到了约旦河里,改编者再次发挥了合理想象。)

新华社原稿:这时,敌人派来了直升飞机进行轰炸。他们动作迅速,立即转移,使敌人扑了个空。但敌人的直升飞机并不甘心,一直在空中盘旋。幸福和他的战友们分散开来,对准直升飞机射击。结果,那架飞机被击中,冒着白烟坠落下来。幸福和他的战友们胜利返回基地。

6、

《北京儿童》:游击队长把幸福抱了起来,高兴地说:“好孩子,巴勒斯坦有了你们这样的好后代,就一定能把以色列侵略军彻底打败!”(这是改编者添加的合理想象内容。)

新华社原稿: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北京儿童》刊登的故事,在原稿的记者记录的口述体战争历险记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性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改写,添加了出征场景的描述与作战情景的描写,显得更有亲历的真实感,也比原来的纯粹的新闻报道增添了感染力,应该说改编者还是动了相当大的脑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记者报道改编的《小什布里》画页

这样一来,《北京儿童》的改写故事完整地体现了一场游击战争的起承转合全程,从中可以看出,一则新闻报道在向完整的故事传奇转变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增饰勾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什布里》画页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报道及《北京儿童》故事里的游击队当时还是“法塔赫”游击队,时过境迁,今天的战斗主力,早已换了主体,但故事中的战斗情境与交锋模式还是似曾相识。历史似乎在重演,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下我们远观的一幕是在斗转星移的“新的天幕”上的“铁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