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分享我们家的月复盘总结,总有人问:餐饮怎么花得这么少?好好奇你们吃些什么?

我看了下账本,今年以来,每月餐饮花得最多时也才一个月1000元。

我们家两口子,平均下来一个人500元的样子。

花得这么少,我们都在吃些什么呢?

简单、干净的家常便饭。

我仔细想了下,我觉得我们在餐饮上花钱不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饮食习惯没有被消费主义侵蚀。

所以,重点不是我们吃了什么,而是我们没吃什么?

1)越是非身体必须的美食越贵,我们没吃或极少吃,所以省钱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各种“卤味”食品的价格也太贵了吧。

我们楼下就有一家连锁品牌,很多年前我在它家消费过一次,印象非常深刻。

三四个无骨凤爪就要二十好几元。

这个价钱我都可以在钱大妈特价时买一斤鸡爪了,做成柠檬凤爪的话,一顿吃不完。

何止是各种“卤味”食品贵啊,我上周末路过一家面包店看到很多人排队,就好奇看了下它家的面包。

一个蛋挞十五六元,一个小小的羊角包将近20元,一个两口就能吃完的甜品30元。

这些价格都让我大吃一惊。

我第一反应是,吃一个羊角包也吃不饱啊,吃两个就要40元了,问题是这样吃还营养不均衡,没有菜没有蛋白质啊。

而40元,我可以买一斤虾+一斤蔬菜,或者买两条鲈鱼,一顿根本吃不完。

我习惯把这些非身体必须的加工食品,换算成自己喜欢的天然食物。

比如说:一杯星巴克可以买将近4瓶950毫升的鲜牛奶。

换算完后,我马上会觉得“不值得、不划算”。

可能有人会说,牛奶不能替代星巴克带来的情绪价值啊。

所以要挑自己喜欢的天然食物来换算。

牛奶给我带来的情绪价值不亚于咖啡、奶茶等,但它却比奶茶咖啡更健康。

通过这种方式,我现在几乎很少花钱买这些贵价的非身体必须的加工食品了。

2)进口食物不一定更好吃,但肯定更贵,我们吃得少所以省钱了。

先生客户来公司拜访时,他会买一些水果招待他们。

有一次,他买了几个不记得叫什么名字的进口橙子。

回来后跟我说:那橙子又贵又不好吃。

我笑笑说:是的啊,价钱都花在运费上了,并不是贵就意味着买到品质更好的。

水果这东西,我还是更喜欢当地的,国内的。

像橙子,我就爱吃我二姑家种的冰糖橙。

什么进口的,红肉的,果冻口感的橙子,我吃着都不如二姑家的。

关键是当季的本地水果也会比较便宜。

我爱吃水果,但水果花销不夸张就是如此。

如果说进口水果是因为运费贵所以价格贵,还能理解。

但有些产品,只是加了个外国名字而已,价格就明目张胆涨上去了。

之前看到有人安利新加坡薏米水,需要用到新加坡薏米,还说新加坡薏米与国内薏米味道不一样。

我差点信以为真,后来才发现所谓新加坡薏米,其实就是“去皮大麦仁”。

这名字一换,几块钱一斤的大麦仁就变成了三十多块钱400g的新加坡薏米了。

消费主义可会玩文字游戏啊。

3)既然很多饭店用的都是预制菜,我为什么还要去吃?

现在去外面吃饭可不便宜啊,普通点的也要人均100。

人均100吃到的可能还都是预制菜、冷冻食材。

早前我和先生庆祝纪念日去吃了顿泰国菜,点了一份价格78元的咖喱鸡。

这个鸡居然是用冰冻鸡腿做出来的,吃了两口我就没胃口了。

花78元买价值十几块的冰冻鸡腿,我图的啥啊?

还有将近100元的酸菜鱼,也很多是用预制菜做出来的。

我自己做的话,20元一大碗,不仅鱼肉新鲜,白如牛奶的汤还非常鲜美呢。

幸好做饭对我来说,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放松解压的方式。

所以又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