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最令人神往的朝代之一。它不仅以其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著称,还因其独特的审美观念而备受后人关注。"唐朝以胖为美"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但这是否真实反映了唐朝的审美标准呢?
"环肥燕瘦"这个源自唐朝的成语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美人体态:一种丰满圆润,一种婀娜纤细。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下,我们似乎对"环肥"二字产生了偏见。我们常常认为,唐朝就是一个崇尚丰满体态的时代,而杨贵妃更是被想象成一位体态丰腴的美人。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历史,你可能会大吃一惊——杨贵妃的真实体重,恐怕会让现代女性都感到惊讶!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大唐帝国。这个开端看似平常,但实际上为唐朝独特的审美观埋下了伏笔。李氏家族有鲜卑族血统,这个细节对唐朝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鲜卑族有着独特的审美观:他们崇尚强壮健硕的体魄,认为这象征着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衍优势。随着李氏家族的统治,这种审美观念逐渐融入了唐朝统治阶层的审美中。然而,唐朝的审美并非简单地"以胖为美",而是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还受到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贞观之治(627-649年)和开元盛世(713-741年)时期,唐朝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丰满的身材开始被视为生活优渥的象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人眼中的"胖",与现代人理解的"胖"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追求的是健康、丰满、富有活力的体态,而非臃肿肥胖。
唐朝文人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了解当时的审美标准。他们笔下的美人形象可谓五花八门,有婀娜多姿的,有纤细柔弱的,也有丰腴动人的,反映了唐朝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例如,大诗人李白在描绘杨贵妃时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幅绝美的画像中,杨贵妃被刻画成一位轻盈飘逸、明艳动人的绝代佳人,而非一个体态臃肿的胖美人。
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绘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强调的是杨贵妃的神韵和气质,而非她的体态。
说到杨贵妃,她的真实身材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根据史料记载,杨贵妃身高约1.65米,体重约60公斤。这样的身材比例,放在今天,简直就是模特级别的好身材!
杨贵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外貌。她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还有不俗的诗词才华。她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和《清平调》至今仍被视为传世佳作。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难怪能让唐玄宗为之倾倒,甚至不惜设置"骑马递送"系统,专门为她运送新鲜荔枝。
唐朝全盛时期,长安城繁华似锦,百姓安居乐业。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了商业的兴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美食文化蓬勃发展,华丽的服饰成为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心宽体胖"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她们可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比如骑马射箭、诗文唱和等。这种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可盛世不长久,安史之乱(755-763年)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唐朝的根基上。这场持续8年的叛乱,不仅动摇了唐朝的统治,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杨贵妃也在马嵬坡落得个香消玉殒的下场。
随着时代的变迁,唐朝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从安史之乱开始,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从"以胖为美"转向崇尚"清瘦"。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转变更加明显,人们更倾向于欣赏瘦削的身材。
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例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中,常常出现"瘦"、"消"等字眼来形容美人,如"蝉噪林逾静,蝉声唤我心。候馆梧桐落,宾客信音沉。枕衾文薄冷,机杼丝难寻。想像泰山雪,随风积愈深。"这首《隋宫》中,诗人用"文薄冷"来形容织锦的薄如蝉翼,暗示了当时人们对纤细体态的追求。
回顾整个唐朝,我们不难发现,"以胖为美"这种说法其实是现代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固定印象,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唐朝的审美观念一直在不断发展,从盛唐时期的丰腴之美到中晚唐的清瘦之风,展现了一个朝代审美观念的变迁过程。
更重要的是,唐朝人眼中的美,不仅仅在于体态,更在于内在的才华和气质。就拿杨贵妃来说,她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她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气质。这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
唐朝的审美观念之所以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它汇聚了多元文化的精华,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审美理念。例如,唐朝与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引入了胡姬、胡旋舞等异域文化,这些都丰富了唐人的审美观念。
此外,唐朝的审美还与社会地位、职业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宫廷贵族可能更倾向于丰腴富态的审美,而文人墨客则可能更欣赏清瘦脱俗的气质。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正是唐朝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过去。唐朝的审美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美不应该被局限在单一的标准里,而应该欣赏不同形式的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