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浪费1分,是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们的“宗旨”。所以,当很多人看见浙江杭州的陈雨萱,以高考602分的成绩去了一所职业技术大学时,都觉得她亏了,“简直是在浪费分数,浪费人才”。
一听见“职业”两个字,就觉得“低人一等”,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是一种刻板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现象正在打破这种印象,这中间反映了哪些趋势,是我们应该观察和思考的。
(一)
陈雨萱的选择不是个例。她即将入读的职业技术大学,录取的最高分是608分,学校轨道交通、电气、机械等比较热门的专业,最低投档分达到了573分。最近,“广州659分中考生选择读中职”,也登上了平台热搜。
所以从中职到高职,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正在走进职业教育体系。这种现象弥足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打破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陷入的恶性循环。
由于偏见,中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分数相对较低,由于生源较弱,职校又更难被社会认可。高分考生的进入,会成为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切口。
突破从何处来?这些高分考生的身上有答案。
陈雨萱直言是被学校98%的就业率所吸引,“毕业生去向有中铁局这种大企业,比较喜欢”;659分的高肇徽认为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输与检修专业不错,激发了他想学习的欲望,家长认为“有一技之长挺好的”;而去年704分就读中职学校的柳同学,则是因为从小就对园林非常感兴趣,测量、制图、修剪等实操过程无不让他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家长也表示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理解他的热爱,尊重并支持他的选择。
这代表了两种务实。
一种很直接,就是“为稻粮谋”的现实考量,就业是最重要的导向。另一种则很隐蔽,看似非常理想主义,实则也很务实。在技术和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没有哪种专业是一直在风口上的,而热爱,能抵岁月漫长。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毕业后去了敦煌,忠于所爱。因励志演讲备受关注的学霸张锡峰,则称后悔“为了赚钱而盲目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二)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并非只是缘于学历崇拜,同样是基于客观现实的。如果职校无法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无法让学生们在就业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那不管如何呼吁,当下“重普轻职”的现状都不可能得到改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雨萱和柳同学所代表的务实,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而职业教育这些年改革所蕴蓄的力量,就是准备。
比如探索职教高考、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打通职校学生升学的“断头路”。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数量已达到51所,今年共设置职业本科学校18所,是设置数量最多的一年。
比如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打造高职院校界的“985”“211”。今年,我国高职教育新增了6068个专业,撤销了5052个专业,这么大幅度的增减,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以及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可以说,专业同步于时代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竞争优势。
比如“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技术“大咖”成为行业导师,把教学课堂搬到作业现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比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聘任179名先模人物、大国工匠为客座教授、产业教授,目前学校港航类专业专任教师超过90%有港口一线工作经历。
要看到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弊病,也要看到最新的发展动向,才能对职业教育有更全面的认知,更清晰的判断。
(三)
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定位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当下,无论是国家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解决“技能错配”所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是缓解普职分流的教育焦虑,都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有质的飞跃,让其成为和普通教育并肩的类型教育,而不是低层次教育。
不论是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还是纠偏社会的观念,都绝非一日之功。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越来越多的高分生选择职业教育,职校生就不再是“学渣”的代名词,学生们自己也会重整信心,而不是跟随社会的标签自暴自弃,整个教育环境会随之改变。
在传统的路径里,确实每1分都对应着1个层级,但分数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这个数字用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有意义。
人才也早已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文凭,技能人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分数用在不合适的地方,才会浪费人才。
不管从哪个纬度来讲,这些高分生都是在勇闯新路。他们闯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之路,也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体系唯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辜负这些探路者,才能吸引更多的探路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