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整整五十年,台湾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开始筹备《两岸家书》项目之初,最早找到的一条历史视频,就是1939年间,在日本台湾总督府支持下,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南进台湾》。在这条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日本人非常自豪地展示了他们给这个岛带来的所谓“文明与秩序”,同时表明台湾是“日本帝国”南进的基地,台湾岛内的农产品、矿藏、林木资源,都是日本扩张的必需品;而这里的几百万人口,也是“日本帝国”最好的商品市场与人力资源宝库……掠夺之嘴脸毫不掩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方便掠夺,日本殖民者修建了水电站、工厂、码头、铁路等设施,这使得台湾在被殖民的同时,逐渐由一个农业社会过渡到“殖民地工业社会”。而这样的“过渡”是“文明”的演进吗?我曾以这个问题问过《两岸家书》联合总导演张钊维,以一个台湾人的身份,他反问:“这样的所谓文明难道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史料揭示了这“文明”背后的累累白骨和深深伤害:二三十万台湾同胞的死难,资源被“抽血式”掠夺、对台湾人傲慢地教育与就业歧视,日本总督府主导下的警察政治,失去了学习汉字与汉语的权力,甚至连中国姓氏都不能拥有……在这样无情的殖民统治下,台湾民众到底该怎么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黑暗深浓,尽管力量弱小,反抗的“微光”从未熄灭。所以我们在描述那五十年时,总能找到一些典型的“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台湾人,连横就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介文人,连横并不是典型的、电视剧里看到的抗日英雄形象,终其一生,他从未参与过武装抗日斗争,没有给日本殖民者造成过肉眼可见的物质伤害。

但这是真实的他,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理清楚历史发展的脉络,即使由于时长所限无法面面俱到,也要尽量去建立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去塑造属于他的人物弧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和连横的人物形象最接近的,可能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小太爷”孟凡了的父亲:一位受过完整的传统中国式教育的父亲,愿意送儿子出国读书,即使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也不能放弃那一书架的古籍善本,但是在刺刀面前,他明白,自己的古籍救不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横对此也心知肚明。无论是《台湾通史》亦或《台湾语典》坚持用文言文写作,无论是日本监视下一场接一场的闽南语宣讲,他都是在为后世留存火种;就像他将儿子送回大陆,也是为了给家族留下火种一样。他的希望,始终在未来而不在当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如今的台湾年轻人来说,五十年殖民统治的伤痛或已相隔渐远,甚至被有意抹除甚至“美化”,这使得连横后人不得不“违背”先人意愿,将文言文《台湾通史》译成白话文,因为“台湾人不能不知台湾事” 所以我常常在想,或许重点不在“连横、张我军、林海音当时如何如何”,而是作为他们眼中未来的“火种”,我们,是否能承接住这份沉甸甸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林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