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和自身价值?7月21日下午,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东方读书会”第7期主题读书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本次活动也是第六届上海图书馆阅读季的活动之一。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资深翻译黄霄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帆、同济大学副教授张克芸、《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来到现场,分享了他们对“女性力量”的理解。
对谈现场,左起:郑诗亮、张帆、黄霄翎、张克芸
坚定做自己,在质疑中成长
读书会围绕“多元文化和多重角色下的女性成长”这一主题,从两位杰出女性角度切入:《默克尔:女性的力量》一书的传主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和《早安,曼德拉先生》的作者泽尔达?拉格兰奇。
《默克尔:女性的力量》
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她曾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有东德女性科学家的背景。冷战结束之后,在东西德统一的大背景之下,默克尔通过卓越的领导力,领导德国克服了诸多困难,使德国得以稳步发展。泽尔达?拉格兰奇则是曼德拉身边最忠诚的随行者,《早安,曼德拉先生》这本书以她的视角呈现出曼德拉及其领导的南非所经历的那些波诡云谲的岁月,涵盖了南非政坛的重要事件、南非国内的种族问题及发展问题。
两位女性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尽管个人经历、生活背景迥异,但她们初次登上政治舞台时都曾饱受质疑。
《早安,曼德拉先生》
“默克尔上任前,德国历史上已经有7位总理,都是男性。默克尔开始被打上‘政治花瓶’‘科尔的小女孩’等标签,遭受了种种质疑。”在阅读时张帆最先关注到的是女性身份给默克尔带来的挑战。
而泽尔达在第一次见到曼德拉时,面临的更多是对自己的质疑,彼时她只是24岁的“职场小白”,对方却是名满天下的南非国父,在与伟人第一次交谈时,她手足无措,哭了起来。
但两位女性都未被外界质疑和自身的脆弱打败,而是愈挫愈勇。默克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带领德国走进新世纪,开创了一个女性领导的时代。“默克尔从未说过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但她以女性自我实现的道路,成为了我们生活及历史事业中的范本。女性永远不是一个柔弱的性别,只要你坚定做自己。”张帆说。
泽尔达最初被曼德拉邀请到总统办公室工作时,非常不自信。但曼德拉告诉她,她作为白人在总统办公室,就是南非实现民族团结的代言人。从此,泽尔达以此为己任,以个人命运链接国家命运,在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承担起责任。
“这两本书想要揭示的一面,就是两位女性如何用情感和力量,走出了自己的女性的时代。男性和女性,也从来不是对立的,一定是相互奔赴互相照耀,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张帆说。
拥有稳定内核,打破刻板印象
女性在职场中难免遭遇刻板印象,对于从政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默克尔在执政期间,受到的很大一部分批评是针对她的外形、着装、化妆技术。而默克尔应对方式是引入了一套“权利制服”的着装方式:上半身是糖果色的亮色西装,下半身永远是裤装,以万变不离其宗的“不出错”的着装应对职场。
黄霄翎对《默克尔:女性的力量》一书中的这个细节印象深刻。在德国政坛,男性着装很少引起非议,但身为女性,默克尔不得不面对这一部分指责,“默克尔以这种方式,既满足了自己对简单务实的需求,又能够让这些唠叨的人闭嘴。”黄霄翎认为,默克尔应对刻板印象的方式巧妙而幽默,体现了女性的智慧。类似的另一个故事是,在默克尔第三任期的竞选中,竞争对手在书中将她描绘为一个“冰冷的复仇天使”,她出人意料地拿出自己年轻时做酒吧女郎赚钱付学费的轶事回击,一举扭转了自己严肃乏味的形象。
“默克尔身上有强悍的生命力,而且有开放的心态。这种开放的心态不仅是对他人,更应该是对自己的。要对自己不设限,相信自己。”对于现代女性应如何应对多方面、多身份的压力这个问题,黄霄翎强调女性要像默克尔一样摆脱各种为自己设限的标签,并勇于尝试,抓住机遇,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泽尔达身上同样有开放的心态。生在南非,她是一个“天生的种族主义者”,从小被灌输“黑人很危险”的思想。但加入曼德拉的团队后,她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发现身边黑人工作者优秀的品质。
“社会上形容女性有一句话‘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翻得了围墙’。这实际上是把女性当成了一个多任务处理器,要求女性方方面面都行。”张克芸说,默克尔也被这样的尺度衡量过。在《默克尔:女性的力量》中,可以看到很多此类内容。除了着装,默克尔还曾被指责没有孩子。她朴素的衣着甚至受到同年龄女性的嘲讽。
“叔本华说过,人生幸福的三要素是‘你是谁’,‘你拥有什么’,以及‘他人的评价’。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是谁’,也就是你如何定义自己。”现代社会对女性有诸多期待,女性是否要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张克芸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学习默克尔稳定的内核。不断努力,成为自己追求成为的样子。”
现场读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