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童与牛油果。(图/小红书@牛友果星球大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座云南边境小城,因一种水果和一组照片为人所知。

2024年初,一组以孩童与牛油果为拍摄主题的照片出现在上海地铁2号线,图上写着“驶向幸福的山海情深号”。照片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面容与深绿色的牛油果形成色彩浓烈的画面。这些不经污染的清澈笑容自深山而来,为飞驰的城市列车注入了难得的舒缓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组以孩童与牛油果为拍摄主题的照片出现在上海地铁2号线。(图/小红书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些动人的定格。这组照片的摄影师叫大萌,是云南土生土长的90后。他在遍历世界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专业种植牛油果的农场主,更盘活了家乡的经济与人民。

在他的镜头下,孟连的面目变得鲜活。这个深绿色的,充满生机与张力的小城,从他的影像中被建构出来。

从大山出发从世界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从大山出发从世界回来

回家,去拍下希望的颜色

“我是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18岁之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走出大山。”

大萌是哈尼族,祖祖辈辈定居在大山与云海之中。小时候,他对自己的民族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文化认同。记忆里除了说哈尼语,就是做不完的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90后摄影师兼农场主。

大学毕业后,大萌带着相机走出了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大山,成为一名旅行体验师和公益摄影师。他在40多个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书籍和摄影作品,用镜头记录下许多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风景。

走过足够多的他乡之后,他才开始慢慢重新思考与家乡的关系。民族文化并不是户口本的几个普通的汉字,而是一些清晰的、留不住的过往。意识到这件事的瞬间让他感到难过,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才真正意识到要凭着自己的积累去做点什么。

于是遍历山海的他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把自己在外面所收获的见闻学识带回大山里,不只为了改变自己,也是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与山里的孩子。(图/小红书@牛友果星球大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孟连的土地上看到了一片牛油果森林从山顶一直蔓延向下到山脚。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未来就在这里了。

2017年,孟连首次试种牛油果成功。这个曾经只能依赖进口的水果,终于也在中国扎下了根。

推广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孟连县政府计划将牛油果种植列入县域发展远景,但刚开始推广种植时老百姓不算配合,常居大山里的他们,并不了解种植这种外来水果有什么意义。

但大萌很清楚牛油果在这里成功种植意味着什么。他明白,老百姓不怕辛苦,只怕种的东西卖不出去:“我们告诉他,你只管种就行了。”

2021年4月,大萌在孟连种下了第一批牛油果苗。他先承包了20亩牛油果地,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扩张到了300多亩。7月6日,新周刊记者前往孟连采访大萌,他正在给270个农户发放共2000多棵牛油果苗。新一轮的种植开始,当地农户的生活和世界也逐渐被打开:头顶开阔起来,大山不再成为隔开孟连人民和外界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拿着牛油果苗,与当地农户合照。

带领农户种植牛油果之初,难免遇到困难。农户大都是少数民族,彼此之间语言不通,大萌只能连说带比划,“总之能让他们明白就可以。可是有时候电话里沟通,农户答应得好好的,说听懂了,第二天过去发现他什么都没懂。你着急,他还使劲地对着你笑。然后我也跟着他笑,生不起气来。”

自从“牛友果星球”创立以来,大萌推出过“牛油果出陶计划”,让牛油果和陶瓷结合成为艺术品。当地农户看到了源自牛油果的多种可能,除了售卖和成为文创的设计要素,还有许多从牛油果衍生的产业,如牛油果饮品、护肤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在和团队讨论“公益商业摄影”。

成为农场主之前,大萌有过很多身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旅行体验师、公益摄影师、栏目策划人、轮值镇长。诸多身份之中,公益摄影师的身份始终没有动摇过。他曾经在旅行之中拍下了无数的风景,而新的身份为他带来了新的拍摄题材。

大萌说,回到孟连以后,他的照片很少再用黑白色调,而是被具有当地特色的鲜艳明亮的色彩填满:晴空中的白云、绿树成荫的山坡,看似寻常却鲜活真实的家乡人民,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友果星球”摄影作品。(图/小红书@牛友果星球大萌)

网红农场的名称会遮蔽许多真实,而当人们看到大萌的照片,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乡村与希望的颜色。大萌希望通过农场经营和摄影记录展现孟连独特的人文价值,让这座曾经鲜为人知的边陲县城,展现独属于自己的色彩。

于是他不停按动快门,把这些变化悉数拍到镜头里。

种下生命的鲜活

大萌用牛油果改变了大山里的人,用影像连接曾经被阻隔的两个世界。

他从一个单纯的文化流浪者转变为肩负使命的新农人,种下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也拍下了对民族文化的坚守。

牛油果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写出了土地与人的生机。自然形成的风貌、时间营造的魅力、人的创造力和个性,都是大萌希望拍到的主题:“我们希望看见山野里富于个性的‘自然’,也看见生机勃勃的‘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在看自己的摄影作品。(图/小红书@牛友果星球大萌)

大萌说,一开始回来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他需要当地的村民,但是这几年下来之后,感觉他自己也是被需要的。他逐渐成了村民们信任的朋友,在他镜头下,那些与土地紧密联结的人,让孟连变得具体,变成作物、风光与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灿烂的童年也被大萌的镜头捕捉记录。

在孟连隔壁的澜沧县景迈山上,居住着布朗族的保哥一家人。他们与大萌因牛油果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保哥平时喜欢喝酒,他自己用玉米酿白酒,一天能喝上一斤。保哥打趣说,喝酒时可不能给大萌发现,让大萌担心。保哥的孩子喜欢围着大萌转,孩子们灿烂的童年也被大萌的镜头捕捉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星球守护者》这组照片里,有一位开小卖部的拉祜族婆婆。她不幸在20多年前一次意外的拖拉机翻车事故中骨盆破裂,落下严重的后遗症,只能拿着亲朋好友凑的3000多块钱,在路边盘了一家10平米左右的小卖部为生。

大萌每次开车路过这里,都会停下来跟婆婆打招呼,给她拍几张照片,他们逐渐熟络起来。婆婆的小卖部是寨子妇女消磨时间的驿站,她们经常一起拉家常,扯民族织绵。喜欢音乐的婆婆永远对过路的人和车笑。

大萌觉得,如果这座山有主题音乐,那一定是她们谈天和欢笑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南一年四季都不缺鲜花。大萌发现,佤族老奶奶在劳作的时候喜欢摘那些随处可见的鲜花当耳饰来戴。山里地头那一抹抹亮色,是此地生命力绽放的明证。这两年,大萌在洪安老寨和南雅村拍摄了一些耳朵戴着花的佤族老人,这个系列作品后来成为了他获奖的《耳朵里的春天》。在他的镜头下,各种鲜艳在山野里炸裂,花儿绽放在每个人的耳旁和眉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佤族老人对大萌充满疼爱。有时候大萌去给她们送花,她们就拉起大萌的手要一起跳舞,单纯得像个孩子。其中一个婆婆每次看到大萌,都拉着他的手感慨:“因为你给我拍了这张照片,好多人都来拍我,但是没有人拍得比你好。”

除了布朗族的保哥一家、佤族小卖部阿婆,还有南瓜王子、棉花妹妹、挂着柠檬或豆角的老人,都经常出现在大萌的影像里,状态如同作物般鲜活饱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认为自己像一个通道,不仅仅通过影像把这里面的东西带出去,也希望能够把更多人带来孟连,去感受这片土地的热烈与松弛:“现在,我回过头来看这些照片,山野千里,她们像微风中的欢喜,站立在这个世界上,又像一粒尘埃,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记得她们?但至少,她们被记录过。我想,时间忘记的,照片会记得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吧!留下那些不可替代的时刻

对大萌来说,农业意味着确定的等候和收成,而影像是对抗遗忘和消逝最有力的方法。这两种力量让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一种水果的去处、一群同胞的生活、一个地方的历史、一种坚持创作的信念感。

创作者的视角与创意是否能用平易近人的技术方式实现,是影像抵达生活的关键。村民们普遍在手机面前并不紧张,于是大萌能拍到更多自然的表情和动作,更贴近这片土地原本的风貌。这些镜头下的日常叙事,都让作品更具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牛油果,大萌拍下了人与水果或其他物产共存交流的一组照片,清透的蓝绿色调、丰富的人物表情,让人眼前一亮。大萌凭借这组名为《星球守护者》的作品在2024 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获奖,它让千里之外的普通人看见大山里的人们,让一个地方变得具体,有近在眼前的声音和呼吸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说,影像就像他的眼睛,摄影的意义在于“看见与被看见”,它能够看见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可以是大萌每天的所见所闻,比如憨笑的果农、寡言的老者、灿烂天真的孩童,可以是任何一个不带预设的表情,也可以是一个从来不被看见和传播的瞬间。它让普通人看见普通人这种偶然交汇的珍贵瞬间变得有确定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萌拍摄的《星球守护者》作品。

今年是vivo影像加手机大赛的第五年。五年来,伴随着移动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vivo致力于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是对“人人都是创作者”理念的最佳诠释——最好的技术是最普世的技术,最好的作品则是大众能清晰感知并喜爱的作品。

vivo推崇的影像作品,一如阳光与作物:源于生活,滋养人心。四年间的获奖作品,都延续着这样的特质:2021年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专业组“关注”投稿单元冠军、年度摄影师王旭的作品《高原上的义诊》,记录了自己作为一名公益机构的志愿者在四川省甘孜州随医生们进行慈善义诊时的所见所感,获奖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也让其中一些作品中的唇腭裂儿童群体获得了更多的关注。2022年,照片中的唇腭裂女孩接受了慈善组织的救助,手术成功的她们终于能对着镜子露出灿烂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旭的摄影作品《高原上的义诊》。

2023 年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中,张博然师生三人的作品《一堂山里的摄影课》记录下在云南大仓乡村美育教育中孩子们生动的面孔。这组作品背后,是一个因为摄影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对张博然来说,躬耕书院摄影班也成为人生下半场的重点。如今,他们从一座大山到另一座大山,在更多孩子的世界里播种下摄影的种子,新的可能性也在这里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博然师生三人的摄影作品《一堂山里的摄影课》。

2024 vivo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已经圆满落幕,但属于每个人的精彩日常与创作永不停息。移动影像技术的更迭与影像创作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它们共同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让那些绝无仅有的瞬间有机会成为永远。

所以,去拍吧,从你的身边开始!拍摄意味着你开始认真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生活,并试图抵抗遗忘和消逝,去留下一些不可替代的时刻。

有什么不开始拍的理由呢?最好的摄影题材始终就在身边,而最好的摄影器材正在手里。技术只需要交给手机,人只管认真创作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Elise

校对:遇见

排版:鹿子芮

(文中图片均由vivo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