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现场

2024年7月26日,《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出席并讲话,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海南省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和1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水滴公司、腾讯公司、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眼公益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等机构代表40多人出席会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和会长助理兼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先后主持《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发布会和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功成讲话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对卫生健康、医疗保险系统和企业界、慈善界及相关媒体代表出席发布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发布的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近年来聚焦慈善医疗开展专题调研的成果结晶,旨在反映社会各界基于恻隐之心和救急难的传统美德援助困难患者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真实图景,同时推动慈善医疗健康发展并与法定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他接着指出,疾病是人生难免的风险,而医疗保障是应对疾病风险的普适机制,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经过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在持续减轻,但法定医保制度还未真正成熟,亦不能切实解除大病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慈善医疗作为汇聚民间资源的社会化机制,帮助了无数的困难患者,也对实现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目标起到了十分有益的补充作为,更构成了整个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柱。他充分肯定了到会的机构都做了难能可贵的探索,这些企业与慈善组织实施慈善医疗的具体实践折射出了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彰显了企业与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善意,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建设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是这一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当前发展慈善医疗正当其时。面向未来,慈善医疗必将从当前主要援助困难患者医疗费用升华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他还表示,期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主管部门和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重视慈善医疗,并与慈善医疗主体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慈善医疗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希望媒体更多关注慈善医疗实践中难以计数的良善案例,共同营造人心向善的社会氛围,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娟主持发布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主持发布会。她表示,慈善医疗是一项充满爱心与责任的事业,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慈善医疗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不少慈善组织通过动员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医疗救助,有效补充解决部分群体因就医负担导致的返贫问题,值得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她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慈善医疗将会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漪发布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王海漪向与会者发布了《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之主报告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她指出,慈善医疗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社会力量。她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慈善医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慈善医疗的发展现状及供需两端的情况,肯定了慈善医疗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价值,同时解剖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慈善医疗健康发展的建议。报告的要点另行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鹏发言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在发言中指出,水滴公司创立于2016年,以“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保障亿万家庭”为使命,通过全国领先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水滴筹、领先的普惠性健康险平台水滴保、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水滴公益,以及打造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服务、临床受试者招募及其他数字化临床服务,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他表示,水滴筹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深耕平台管理与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提升了大病患者的救助效率,具有筹款效率高、筹款量大额小、破圈、技术赋能救助资金缺口、搭建多元救助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截至2023年底,累计约4.5亿用户向超过310万名患者捐赠626亿元。2018年至2023年底,每年有1亿多爱心人士通过水滴筹平台为求助捐赠,平均每人次在水滴筹的捐赠额不超过百元。并依托技术、产品优势创新解决医疗救助痛点问题,充分发挥水滴筹等补充层作用,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自2021年以来在医保、民政等部门支持下,先后开展浙江“缙情帮”医保防贫、海南省"海惠帮”多层次医疗信息平台项目。他表示,面向未来,水滴公司将持续依托自身技术、产品优势,持续创新探索与政府、慈善组织救助协同机制,实现救助资源、信息共享和有效整合,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共建和维护救助行业公信力,在自律基础上,持续捍卫晴朗的救助环境,推动医疗救助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黎明发言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偏弱、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他结合腾讯公司近年来的相关调研结果,强调基层地区需要的不仅仅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直接供给,还需全社会集中优势力量、提供核心能力,给予基层医疗更多的温情关注和大力协助,帮助提升系统管理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和长期人才储备,筑牢健康保障的基石。在此背景下,腾讯可持续价值事业部于2022年成立了健康普惠实验室,多次深入乡镇一线进行探索,将推广普惠服务和加速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推进低资源模式实践。他表示,腾讯公司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资金,通过释放腾讯的技术和连接能力,探索出一条在低资源地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健康促进模式。具体来看,腾讯公司在基层医疗场景下展开了三方面探索:一是依托模式创新疏通低卫生资源地区健康服务卡点。二是用技术创新成果为“两癌”“先心”筛诊治工作提能增效。三是通过创新资助模式实现行业多元协同效应。他还表示,腾讯公司作为一家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愿景的企业,未来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全局,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晓超发言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三十年来,积极发挥优势、动员人道资源、开展人道救助、提供人道服务,恪守“守护生命与健康,红十字救在身边”的使命,以人道行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累计公益收入超过123.2亿元,累计公益支出超过113.2亿元。在具体实践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人道救助项目首先保障最易受损群体,坚持把维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近些年来,红基会陆续推出多个人道公益项目,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人民就医的可及性;持续响应“医疗资源下沉”“健康扶贫”“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和“两不愁三保障”等系列重要主张,积极动员资源,从医疗资源供给、就医距离、经济资助等方面,切实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病救助的可及性;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立“丝路博爱基金”和“国际抗疫人道援助基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人道援助,向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和资金援助,践行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他表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按照总会党组和理事会关于全面推进四个“高质量”的工作要求,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加强高质量资源动员,注重高质量公益产出,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全力推进人道公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力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继续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志坤发言

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在发言中指出,爱眼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眼健康的基金会,工作的一大特点便是充分、多元的医疗服务供给。目前,爱眼基金会的工作以慈善医疗救助为主,辅以义诊筛查、科普宣教以及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并在积极探索“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将救助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向老年人、儿童等健康弱势群体,以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救助病种继续着眼于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底病等常见、高发、疾病负担重的眼病且随对危急疑难眼病个案提供救治。他表示,爱眼基金会坚持“机构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工作主线,紧跟脱贫攻坚、乡村发展、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于振兴全局。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机构具备了相当的自觉,有意识、在特殊场景全力以赴发挥慈善力量在体系中的作用。他还指出,现阶段,爱眼基金会也会遇到包括财税支持问题、多部门对医疗慈善的理解差异以及数据的衔接和打通等挑战。面向未来,爱尔眼科将努力完善自身发展,争取带动更多主体加入到慈善救助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芳发言

中华慈善总会筹募部部长刘芳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华慈善总会及其开展的药品援助项目情况。她表示,中华慈善总会致力于帮助困难群众,药品援助项目作为其重点项目,通过与国内外药企合作,为中低收入大病患者提供了慈善药品援助。截至2023年,项目累计接收药品价值超1400亿元,援助患者超50万人次,典型项目如格列卫、易瑞沙等,有效提升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家庭医疗负担。她指出,中华慈善总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积极整合药企、慈善会、发药点、医务志愿者等资源,并与地方慈善会、发药点合作,推动项目全国推广,确保项目规范安全运行。此外,在项目中,药企提供药品等慈善医疗资源,医生作为医务志愿者为患者提供了专业评估和治疗支持,各方共同助力项目健康有序运行。项目还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建立电子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效率。未来,中华慈善总会将积极发挥慈善组织作用,继续优化项目体系,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患者体验,为推动慈善医疗和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奕鸥发言

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王奕鸥在发言中指出,2008年成立以来,瓷娃娃的组织构成与业务活动不断拓展,从关注单病种到罕见病全覆盖、从着重自我发展到成为孵化其他罕见病组织的伞型组织。2016年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这是全国首个由罕见病人士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开展服务于罕见病群体的一系列工作。与此同时,瓷娃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突出表现为从关注医疗救助到推动全人康复,坚持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专业化服务、注重可持续性、注重“康复-教育-社会生涯”彼此平衡等原则。她表示,随着患者的增长,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已经从早期重视身体康复转向重视教育,继而转向重视社会融入,这是有利于患者身心发展的、真正的“康复”。此外,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还通过政策倡导与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尽可能为罕见病群体发声、解决其迫切需求;注重创新和试点工作,针对罕见遗传代谢病群体,推动特医食品标准的建立,缓解了患者的用药困境,促成了相关标准的更新。她指出,希望未来能够联动更多力量关注罕见病群体,推进罕见病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澜馨发言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重病儿童医疗经历了从父母所在单位公费医疗到家庭保障再到政府、家庭、慈善组织共同承担的过程。如今,慈善组织为重病儿童提供细致专业服务、经济救助等功能已被认为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具有覆盖多个病种、事前和事中的及时救助和干预、救助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和联合救助的特点。她指出,重症儿童家庭在患儿出生时面临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照顾压力、家庭关系挑战等多重困境。基于此,春苗基金会发起“小苗医疗”项目,为0-18岁困境重症儿童(早产儿)及其家庭,用医务社工服务方法提供医疗救助及服务的医疗健康项目矩阵,帮助目标儿童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协助其家庭就医和康复期获得社会支持,使目标群体更好度过儿童疾病的生活危机。此外,春苗基金会还通过给予资金、资源、能力建设、公募支持等方式支持当地医院及社会组织为重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医务社工服务;通过举办论坛和巡讲、出版书籍、推动人才培养、参与政策建议等方式赋能倡导,促进医务社工在中国的发展。她表示,春苗基金将凭借良好的公信力、透明度、品牌及社会影响力,持续为需求家庭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助力慈善事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毅发言

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毅对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展开介绍。自2012年成立以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专注于乡村医疗援助,致力于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基金会希望持续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力求在农村地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基金会目前已启动了包括20所富民中心、乡村急救室项目、基层医生专科培训项目以及以阿尔茨海默病援助为核心的包裹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她指出,2019年韩红基金会获得了公募资质,从2012年到2023年,基金会累计筹款达10.84亿元,支出8.25亿元。展望未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将全面按照健康2030的战略部署,从医疗援助延伸至主动健康。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推动乡村健康守护计划,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和妇女的健康需求,致力于成为他们的健康守门人。最后,她详细介绍了基金会在应急响应、医疗政策宣传、医疗资源链接、精神动员和情绪疏导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莉爽发言

湖北省慈善总会“医路同行”项目负责人郑莉爽在发言中表示,湖北省慈善总会是经省政府批准于1995年9月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省性公益类社会团体,以“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救灾、环保”为宗旨,依《慈善法》首批被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质的慈善组织。自本届换届以来,湖北省慈善总会共动员超720万人次参与捐赠,募集款物超159亿元,惠及600多万以弱势群体为主的社会公众,为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服务困难群众、保障民生、扶贫济困,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具体包括:一是坚持规范管理,打造慈善项目品牌。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对接帮扶,惠及困难大病患者;发起实施“童享阳光”困境儿童助养计划项目,依托互联网搭建链接爱心的结对帮扶万名困境儿童;关爱退役军人,建立五级关爱体系。二是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提升募捐成效。近年来,总会坚持慈善工作“两手抓”,即一手抓精英慈善,以设立专项冠名基金为抓手,助推“精英慈善”发展,一手抓大众慈善,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慈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转移支付等先进工具,畅通“人人慈善”渠道,助推“大众慈善”发展。三是全力抗击疫情,积极探索应急慈善。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主动建议和努力推动地方慈善立法,《湖北省慈善条例》单设“应急慈善”一章,为全国应急慈善做了有益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会现场

发布完主报告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慈善医疗发展进行座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兼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主持了这一环节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基于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案例研究,分析并总结其慈善医疗救助与服务的特点和经验。她指出,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发展,红基会在医疗救助和应急救护领域逐渐形成了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多元医疗救助与服务体系:一是在项目设计上,围绕疾病风险构建了主动筛查—及时资助—回访追踪的全过程链条;二是基于个性化需求设计的多个项目初步形成了多元救助的项目体系,包括经济救助、健康知识普及、患儿及家庭心理支持、医护赋能以及社会动员等;三是在项目筹资上,彩票公益金和社会筹款双轨并行;四是在服务提供上动员多方主体发挥已有优势深入参与;五是在项目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思维、借助数字工具提高项目效能;六是通过品牌影响力建设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她表示,红基会的案例对于其他组织参与慈善医疗具有如下启示:一是明确并坚守组织使命与目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专业的医疗救助和服务;二是注重与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查漏补缺,通过慈善医疗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三是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慈善方式和技术,不断提升组织提供慈善医疗救助和服务的能力;四是联动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整合慈善资源,提升慈善医疗效能。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莹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于罕见病群体给予更多关注,民间罕见病组织也日益发展。以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及其病痛挑战基金会为例,罕见病慈善组织在补充政府医疗保障,满足罕见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组织积极开展病友服务、组织支持、行业发展、公众倡导、政策倡导等多种活动,并在以下三方面体现出突出优势与贡献:一是通过直接提供医疗援助,以及链接多方主体、探索多方共付,尽可能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二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医疗及生活服务,尽可能改善罕见病患者就医体验与生存质量;通过政策倡导与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尽可能为罕见病群体发声、解决其迫切需求。然而,瓷娃娃在服务罕见病群体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局限与挑战,如受资源募集能力有限、医疗援助与综合支持服务的受益人群有限,政策倡导与政策咨询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基于以上发现,建议政府与民间组织秉承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三是政府部门可在罕见病预防、法定医疗保障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与财政支持,民间罕见病组织在提供医疗与生活支持综合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共同保障罕见病群体的医疗需求满足与生命质量改善。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德健分享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慈善医疗案例。他指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是我国慈善医疗领域的代表性基金会,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老百姓疾病治疗负担等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家由民主党派创设的基金会,该基金会与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所涉领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为后者主要是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基因之下,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功能定位通过其宗旨、愿景、使命与业务活动范围而得到了明确体现,成长为我国慈善医疗领域的一家代表性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具有在财产占有、捐赠收入、慈善活动开展、项目领域等方面规模巨大,与民主党派联系密切,以及推进普惠型慈善医疗等基本特色。他表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慈善医疗工作对该领域的其他社会组织的慈善医疗活动开展具有重要启示,重点包括积极回应国家特定阶段慈善医疗需求、善于整合运用本组织的既有社会资源和始终重视慈善医疗领域项目品牌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在发言中指出,湖北省慈善总会“医路同行”慈善医疗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链接慈善组织、医院、药店、患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方主体,实现了信息共享透明,提升了项目的运作效率;二是捐赠用途涉及住院费用、药品费用以及患者相关的生活、交通等费用,从而满足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创新资金帮扶形式(如定向帮扶、转发帮扶、比例帮扶),倡导自助精神;四是慈善捐助与慈善服务相结合,实现了救助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也为患者提供了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他表示,作为湖北省慈善总会的品牌项目之一,该项目不仅在资金募集和患者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政策推动、社会认可、慈善体系发展以及合作单位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也面临与现有医疗保障制度衔接不畅、信息共享困境,以及民政部门指定个人求助平台后,慈善组织自有平台何去何从,如何与指定的个人求助平台对接等问题。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医疗保障体系的层次,确立慈善医疗的明确定位,构建慈善医疗与政府救助的有效衔接机制,改善慈善医疗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而实现慈善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在发言中指出,慈善医疗是法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解除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她认为,对慈善医疗在国民健康保障中的角色,应采取阶段性和历史性的视角,推动从医疗救助向疾病预防及健康中国理念的转变。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优化中,慈善医疗的目标是确保“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她强调,慈善医疗应积极发挥在医疗救助服务中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医务社工在宣传医保政策、链接帮扶资源、提供心理慰藉、开展综合帮扶以及患者权益倡导等方面。这里蕴含着医疗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最能体现慈善的专业精神与价值。未来,慈善医疗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艾滋病、癌症和肿瘤等疑难疾病的攻克、创新药的研发、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以及医学人文理念的普及。此外,还应加强慈善医疗的国际援助。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方方在发言中指出,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直接帮助上,还体现在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承担起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她认为,传统慈善侧重于救急而非救穷,现代慈善则更加注重慈善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理性分配。慈善研究应从动态性、辩证性、刚性发展的综合性视角切入,把握救助对象的核心需求,认识慈善救助的本质,深入理解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前进方向,使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蔡泽昊在发言中指出,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慈善医疗与法定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受助者、求助者的一揽子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技能作出综合规划,提前化解可能的纠纷和矛盾,将衔接不畅的风险提前予以化解,并且提升法定医疗保障与慈善医疗之间的综合政策合力。他表示,目前,部分地区对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规定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也应该看到,慈善事业关注的群体除了患者之外还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法定社会保障项目化解的风险也不仅仅是疾病风险。因此,在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在慈善组织、基层社区和社会保障相关经办机构中的队伍建设。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兼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在发言中指出,慈善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慈善医疗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一环,应融合医者仁心的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提供医疗技术支持,更需传递社会关爱。他还指出,构建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十分重要,这要求双方摒弃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以此为桥梁,深化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层次,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有关机构代表也发表了对慈善医疗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并期望有更多学界和业界同仁一起探索和研究当前慈善医疗的发展情况,支持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建梅总结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兼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是一场信息丰富且专业的交流会,来自政界、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慈善医疗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她表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通过定期发布报告和举办座谈会,可为业界提供更广阔的战略视野,这种互动关系不仅能引领业界发展,还能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从而在信息沟通和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她还表示,此次研讨会成效显著,为各组织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希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继续扎实推进工作,团结一致,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创新路,为慈善领域和民生保障领域做出实质性贡献。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