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1君发布了一篇“”的文章,可在发布后不久,头条平台就收到了智己公关部发来的撤稿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己方面指出,“文章有多处与事实不符,系用户恶意情绪输出,误导网友认知,引发网民对智己汽车不当联想,严重影响智己汽车的品牌声誉。”

就投诉而言,智己表示针对文章标题提到的“惨祸”,纯属子虚乌有,该事故中并无人员受伤。不存在所谓的“甩锅”。

这样的投诉理由可谓过于牵强!对于惨祸的理解,想必智己是认为只要人员达到受伤的程度才能算得上。难道车辆损失、车主的心理健康就可以被选择性忽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项投诉理由,智己又将“IM AD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科普了一遍,称发生的事件中由于前方没有可跟随的车辆,所以车辆会持续提速以达到设定车速(120km/h)行驶。

先不说这样的原由正确与否,毕竟最终解释权在官方手里。但回看智己曾经发布的“IM AD智驾使用 宝典 参数 图片 )”,还是发现了不少细节问题。

在“Pilot全速驾驶辅助”的说明中,官方阐述了Pilot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基本上可以说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科普贴中未强调Pilot模式下不跟车时会提速。国内道路交通相对复杂,前方的车辆何时更换车道是未知的。前方无车的情况下,Pilot会持续提速以达到设定的速度,相关说明中并未提及。

还有科普帖中提到Pilot可能在急转弯、刚进入路口、车道线模糊、大曲率弯道等不会起到作用。对于大曲率的概念,事发后声明中才标注了半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超大曲率弯道是一个较为专业精准的概念,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从何进行判断?厂家又是否指出?如此精准的数值,难道不是交给Pilot吗?

不清晰的科普话术,让消费者都看了懵逼。

在评论区里,一位 智己L6 车主说,“交车根本没解释三项功能具体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都是自己摸索。关于安全的问题车企不应该把每一位客户当小白讲解得明明白白吗?”显然,在宣传中,智己并未尽到应有的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事故中遇到持续加速时,Pilot全速驾驶辅助并未提醒车主接管车辆,这是否有违常理?

对于51君质疑的Pilot是否仅支持直线行驶,智己称误导公众言论。然而在事发过程中,道路标识线清晰可见,科普帖中同样指出道路线模糊情况下Pilot才不会起作用,那么为何Pilot没识别出弯道,提前提醒车主接管,反而还持续提速?

所谓的智能驾驶难道不是遵循常识和逻辑而研发的吗?正常的逻辑是,系统能在进入弯道之前就判断出无法过弯,并提前提示车主接管控制。而智己的Pilot系统的算法逻辑为何与现实相悖?

如此浅显简单的道理,连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智己的回复都避而不谈,对于相关的负面舆论就走上投诉的渠道,而不是将原因归结为功能的不完善性。事发后官方才急着想话术找补,将事发原因归咎于驾驶者,请问该行为和甩锅有何区别?

智己L6上市时,智己汽车联席CEO表示,“我们的最强项还是技术,真正做一些底层的技术创新,真正把用户体验和技术底层创新做最好的融合,这是我们真正的强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宣传话术就差把“我最强”写在脸上了。为了让消费者买单,不惜冒着违反广告法的风险,但在事故发生后,却又称自家技术无法识别大曲率弯道,这难道就是“最好的融合,真正的强项”?

结合近日发生的事故,除了智己产品智驾系统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以外,此次事故也将智己营销层面的问题暴露无遗!

事实上,此前智己营销端就发生不少笑话,例如智己L6上市时标错 小米SU7 参数,卖惨营销;曾为了宣传新车出现高速违停、压实线等违章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来看,智己似乎遭到营销的反噬。今年6月份,智己销量仅6,015辆。多款车型在售还不如小米SU7一辆车能打。综合上半年来看,智己累计销量也仅2.3万辆。想要达到12万辆的年销目标,属实很难。

有消息称,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公司首席数字官张亮将替代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全面负责智己汽车。不过此消息尚未得到证实。

苍蝇不叮无缝蛋,流言也绝非空穴来风。智己事件负面舆论、营销工作不足以及市场销量表现,都折射出了智己内部在经营上以及管理上的缺失。而这一切,刘涛难逃其中的责任。对于智己而言,理应重视自身问题,提升技术与实力,而不是强硬堵住舆论之口。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法律顾问

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 赖成龙律师

官方网站

www.51qc.com

18750019420 林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