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文人是推崇备至的。也是基于此让很多人总是会给文人先入为主的贴上一个模范的标签,可事实上无数的例证一如最近的人大王教授事件,都证明了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
文人也是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们与其他人并无二致,甚至他们一旦“那什么起来”则是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原因无它,因为他们有“文化”这个武器。
1908年,周扬出生于湖南益阳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之中。
幼年时周扬接受私塾教育,而中学时适逢“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他也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并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中学毕业后,他相继就读于国民大学、大夏大学。这一时期他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积极投身于革命之中。
1927年,他加入了共产党。不过之后,他选择了旅日,而在日本期间也深受左翼文化影响。
1930年,鲁迅与创造社和太阳社同仁积极筹备下,左联在上海成立。也是这一年,周扬从日本回到上海,先是加入了左翼剧盟,之后才加入左联。
而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周扬迅速的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
他迅速的便成为了剧联领导、左联党团书记,之后更是担任了文委(左联、剧联的直接领导)职务。期间他聚拢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并随时为他所用,声势颇大。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向来是心直口快的。
也正是这一期间周扬在左联所表现出的“手段”,也让鲁迅先生直言他是“以指导家自居”,是一个“奴隶总管”,还说他们“大半不是正路人”,“借革命以营私”(指其自己不做事,专责别人不做事,奴役别人,对于不听从其指挥者,动辄加以罪名)。
能让鲁迅先生如此愤怒声讨,周扬的手段(或者说专ZHI,而后面周扬也有了“沙皇”之称)可见一斑。
而被鲁迅先生如此严厉斥责后,周扬在上海的处境显然是很尴尬的。
不过周扬的机会很快也来了。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党中央考虑到延安需要文化带头人,就这样在潘汉年、冯雪峰的推荐下周扬等人奉调延安。
对于周扬这样的文化带头人,中央是器重有加,安排他担任了教育厅厅长、文协主任,后周扬又担任了鲁艺的副院长(不得不说还是很搞笑的,毕竟他被鲁迅骂的那样)、延安大学的校长等职务。
也正是这一期间开始,他与毛主席接触良多,获得了毛主席的充分信任。
期间,他修正加工了《陕甘宁边区实录》,撰写了阐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文章,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
成绩斐然,之后周扬担任了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周扬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
对于周扬的一些作品,毛主席也是不吝夸奖,甚至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读了为之神往”的批注。不过也有“周扬这个人,长处是听党的话”的评价。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批判中,周扬都成为了不可跳过的角色。这当然包括了对胡风、丁玲、冯雪峰的“整风”,这一时期他的权威确立。
当时间来到六十年代,毛主席对于周扬工作不力也开始直言不讳批评。
周扬又将田汉、夏衍、阳翰笙打倒,要知道他们可曾经是多年好友。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逃脱被批斗的命运,更是被关押9年。
1975年,在毛主席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整顿文艺。而对于周扬一案,毛主席也没有忘记。先后几次做出批示,亲自指示释放周扬,并定性为人民内部问题。
周扬也被列入了国庆招待会的科技教育界人士的名单之中,只不过被人从中阻挠而未能参加。
而毛主席在对于《关于学部老知识分子出席国庆招待会的反映》的《政工简报》的批语:“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可惜未请周扬、梁漱溟。”也可谓是人尽皆知。
而在周扬复出工作后,他对于不少同志表达了诚恳的歉意。
但是之后又有对待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周扬也做了检讨。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次,他其实获得了大多数文人的同情、尊敬。
至于私德,隐去不谈。
而人就是这样复杂、真实,也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鲁迅的最后十年》
《晚年周扬》
《红墙大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