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29日电 (周奕航)从装修行业起家,到涉足进出口中国食品以及农产品超市领域,过去30年,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赶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机遇,在美国纽约一步步把事业做大做强。
“希望中美两国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灵活、透明的营商环境。”近日,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 受访者供图
从装修工人到“超市大王”
1990年,21岁的邓龙怀揣165美元只身来到美国,在纽约找到了一份装修工作。工作初期,邓龙经历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重重困难和挑战。这也让他意识到,想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立足,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到了1995年,邓龙为一家中国食品公司做装修时,公司经理得知邓龙是中国福建人,便询问他是否有渠道可以帮忙采购香菇。随后,邓龙联系了从事食品外贸的朋友,为这家公司进了几个货柜的香菇。
然而邓龙的付出,却并未换来承诺的回报。经历多轮交涉,邓龙在拿到属于他的佣金后,便决定“单干”。他用积蓄租了一间仓库,用于食品的存放。为了消耗食品库存,他不得不在唐人街的杂货店和超市挨家挨户推销。
在推销过程中,邓龙渐渐了解了市场,并创办了“龙胜行”食品进出口公司,最初从香菇做起,后续又陆续向美国引入了多种中国食品。
“宜宾芽菜,涪陵榨菜,包括第一瓶老干妈,都是我带到美国的。”邓龙向中新经纬表示,最初美国进口的中国食品基本来自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但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和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对中国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
“在我从事进口中国食品业务期间,中国商品的种类和包装等各个方面都在与时俱进,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市场的消费。叠加中国文化的影响,许多老外对中国食品很感兴趣,生意越来越大。2000年6月,我在纽约开了第一家大型超市,后来陆续在其他州开了十几家超市。”邓龙对中新经纬说。
从一名小小的装修工人到初具规模的食品公司,邓龙用了十年时间。谈及创业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邓龙表示,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许多老外对中国人持有怀疑态度,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富有,他们的态度也和以前大不相同。2000年以后,许多老外对中国人的态度也越来越友好。
大力发扬中国优势
“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老外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中国的茶叶、姜茶等,老外特别喜欢。”邓龙表示。
除了中国文化外,中国人的智慧和效率也让老外们印象深刻。
“我们曾经把订单下到印度和南美洲部分国家,但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交不出货,只有中国可以按时交货。”邓龙表示,他在美国开超市需要订购的设备,包括冰箱、货架和其他厨具,如果在美国或其他国家购买,交货周期大概在12周至16周,且价格十分昂贵,但同样的订单在中国,30天内基本就能完成,再有30天之内就可以运输过来,交货周期大概在8周以内,价格还便宜一半以上。
在美国打拼多年,邓龙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华侨华人。2004年,美国华商会正式成立,35岁的邓龙被推选为会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华商会吸纳了年销售额1000万美金以上的中资公司和部分美国优秀企业。当部分小型中资企业或华人企业遇到困难时,大家能够互相帮助。
“商会基本上没有个人会员,都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团体会员。”谈及美国华商会的规模,邓龙表示,目前包括美国几十家比较著名的企业,10多家中资公司,覆盖了银行、船运、超市等领域。
展望未来,邓龙希望中美两国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灵活、透明的营商环境。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周奕航:zhouyiha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