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后,原本有心立曹操的八儿子,也就是彭城王曹据为新帝,但当时的郭太后,以辈分不合礼制为由,坚持拒绝。

最终,司马师改立魏文帝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曹髦这个人,史料上对他的评价甚高,有称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还有说他是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

这两句评价中,有一个关键含义,那就是曹髦的性格,与当年的曹操很像。

曹操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自然是不愿受制于人,敢想敢干,同时也带着那么一点点冲动。

而他的这个特点,完美遗传到了曹髦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髦的“谋划”

公元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氏,为平定二人,司马师亲自督师征讨。

最终,毌丘俭战死,文钦只身逃至江东,司马师大获全胜。

不过,全胜也不是没有代价。此战中,司马师差点被文钦之子文鸯砍了,虽说侥幸躲过,但也被惊吓得眼珠子几近脱落。

因此回来之后,司马师大病一场,并很快奄奄一息。

无奈之下,自知油尽灯枯的司马师,密令弟弟司马昭返回洛阳,嘱托司马昭接管自己的大将军印。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

因此,他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

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只要傅嘏能带着大军返回京师,然后再以封赏的名义,让司马昭只身回来,这样就可以除掉司马昭。

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诏书后,司马昭没有只身返回,而是听从了钟会的建议,带着军队回到了洛阳。

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从此,司马昭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

其实,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

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

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昭先发制人

公元260年五月,看到自己的权势被司马昭日渐削弱,曹髦忍无可忍。

于是,曹髦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并安排心腹将士在陵云台埋伏,以准备在司马昭哪天入宫时趁机将其干掉。

与此同时,他又召见了三个自认为还算忠心的大臣。

这三人,即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三人进宫后,曹髦痛斥司马昭,说他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痛斥完之后,曹髦不愿“坐受废辱”,决定先发制人。

如何先发制人呢?就是带着兵士,以及上述的三个“忠臣”,前去讨伐司马昭。

从这里就能看出,曹髦的性格,以及其行事方式,还确实和当年的曹操颇为相似,敢想敢干,不愿受制于人。

然而,他的三个“忠臣”中的尚书王经,却泼起了凉水。

王经搬出春秋时鲁昭公的失败例子,并指出当下司马氏根深蒂固且权势极大,而皇宫内的武装力量显然不够看的,贸然行动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他劝说曹髦,希望再从长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王经说的也确实是事实,不过当时曹髦哪里能听得进去?

当场就掏出声讨司马昭的黄绢诏书摔在地上说,事已至此,大不了一死而已,反正必须得办了司马昭。

于是,怒气冲冲的曹髦,扔下这三人,就进宫去禀告郭太后。

可王沈和王业,却是司马昭的“走狗”。在得知曹髦的意图后,他们就将曹髦想要刺杀司马昭的消息,传到了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