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的产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海洋文化重要性日益凸显。

厦门,因海而兴,拥有深远的海洋文化底蕴。

为此,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携手新浪厦门•不懂实验室发起了系列海洋文化公开课,助力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

故事厦门湾

海洋文化公开课

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

——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

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深远。

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传统文化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推广传播,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今年春节期间,仅快手平台,“福建游神”相关作品播放量就达21.9亿次。

各地也将传统文化作为当地宣传的重要抓手,不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带动了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

作为福建地区一项重要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同安送王船习俗承载了深厚的民间信仰和历史文化内涵。同安吕厝,是厦门当地“送王船”举办次数最多(152届)、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所在。

主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奕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次海洋文化公开课的活动内容包括:《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主题讲座、《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专家沙龙及参观华藏庵迎送王船文化展览馆。

主题讲座

下面是本次公开课讲座的回顾视频

 海洋文化公开课丨故事厦门湾: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海洋文化公开课丨故事厦门湾: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

1

“送王船”仪式包含迎王和送王两部分

“送王船”仪式包含了迎王和送王在内,没有迎王就没有送王,这是其特点。

世遗称的“送王船”,实质是“送王”;也就是用王船送到某地巡狩的王爷离去的仪式。这个过程中,船只是载体,核心则是送王。

王爷正式的称呼为“代天巡狩王爷”、“代天巡狩”。但民间还有许多俗称,如“客王”、“大总巡”、“大巡”、“代巡”、“千岁”、“千岁爷”、“王爷公”、“阿爷公”、“阿爷”“大人”等。

这类仪式都有迎(接、请)王仪式和送王仪式,如果没有“迎王”也就没有“送王”。如厦门市同安区西柯街道吕厝社区是在每个“王爷年”的正月初四迎接这届新王,当年农历十月底送的是四年前迎来的上届旧王。

至于为什么称呼“送王船”是因为“送王”时多建造有漂亮的官船样式的“王船”和隆重、热闹的“贡王”或“宴王”、“巡境”等仪式,比较显眼、养眼、隆重、壮观与热闹,故民间人们特别以此来强调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安吕厝迎王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安吕厝迎王船

2

送王船仪式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厝2024年正月初四海边迎王

第一阶段:“送王”仪式的筹备,主要的事务是“造王船”

以迎王送王在短期内完成的送王仪式看,送王通常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为送王仪式实践的开展做准备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事务是造王船和糊王爷神像等工作,其通常会设立一个王船厂,在其中建造官船式样的王船和制作送王仪式实践中要用的纸扎工艺品,如王爷、中军、大厅爷、王爷的兵马、差役、水手、舵手、官将等神像。

有的地方造王船时处于封闭状态,他们认为王船是“神圣的”,故王船厂需要洁净的环境,不得被污染,所以封闭不让外人观看,只有做过“洁净”仪式的人员和工匠等才可以进入工作。有的地方没有这种禁忌,而是开放的,可以让人参观。

王船厂中有的会供奉“总赶公”和“妈祖”,前者为王船建造的监工,后者为王船上的守护神。有的地方造王船还有许多仪式,如有“签(龙骨)祭”、“打造王船”、“王船出厂下水”三个阶段。

有的地方的王船厂中会供奉纸扎的“总赶公”和“妈祖”,“总赶公”为建造王船的监工,妈祖则为王船的守护神。有的地方造王船时也有许多仪式,如包括“龙骨”开斧的“签(龙骨)祭”、“打造王船”、“王船出厂下水”三个阶段,签祭有取签、开斧、造签、请签、安签等几个仪式。

打造王船主要建造王船和彩绘王船。造好后还得举行“安梁头”“安龙目”、竖桅、盖帆等仪式。继而举行王船出厂下水仪式,将王船从王船厂中迁出,停于厂外,再将船椗落入桶或盆装的水中,以象征在港口等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阶段:“送王”,包括“迎王就任”、“王爷绕境”、“贡王祭船仪式”和“送王仪式”。

迎王就任简称“迎王”或“接王”,其通常都在海边举行,表现形式各异,王爷迎到后,往往先送进临时设置的“代天府”中祀奉,同时也接受信众的供奉、祭拜与添载。人们或陆陆续续带祭品来祭拜与添载,或集中祭拜添载,如同安吕厝的信众多用一头生猪或加上一头生羊(即少牢)集中供奉,华藏庵前广场上用四百多头猪羊同时祭祀的场面相当壮观。

王爷绕境即王爷神辇甚或有的扛着王船在本社区的范围中绕境,有时王船如造得太大,就无法出去绕境,而只是扛着王爷的神辇在本社区的境内巡境,并驱邪、收邪煞、赐福,使社区洁净、平安。为了让王爷保佑,村人积极主动地去扛抬王船,或去亲近王船,或捡拾王船上撒出的金纸等,以便带回家保佑平安。

贡王、祭船仪式,为庙宇正式的供奉王爷的仪式,其供品非常丰盛。有的由庙方筹措置办,有的由为举办送王仪式而选出的“主会”或“头家”供奉,有五谷、六果,丰盛的一宴廿四道菜肴和高档的烟酒等,正式为王爷践行。而在庙或祠堂外,则有“船头祭”,对王船进行供奉与祭祀,或由道士举行“和瘟”“驱邪”仪式,或由村民自我供奉祭品举行祭拜。然后,迁船至海边的王船地,为王船“添载”,请王爷等上船,待时辰一到,将王爷送走。

送王仪式,即在择定的时辰中,将纸扎的王爷等送上船,有两种方式将其送走,其一是将木制的王船放于水中,让其漂走——称之为“游地河”;其二是将木骨纸制的王船迁船至水边的“王船地”,并在择定的时辰中将其焚化——称“游天河”,这也是当前比较普遍的送王船形式。

通过上述的送王船仪式,当地村民借此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繁荣。

2020年吕厝的送王船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洪塘坂下社来“请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新王巡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王船

专家沙龙

下面是本次公开课的沙龙回顾视频

 海洋文化公开课丨故事厦门湾: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海洋文化公开课丨故事厦门湾:厦门送王船的历史故事——从同安吕厝迎送王船说开去

讲座的下半场,由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导石奕龙、厦门理工学院传播系主任、副教授赖祯黎、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理事、同安文旅达人张维、70.8海洋媒体实验室副主任林宏杰四位老师通过沙龙访谈的形式,对“送王船”民俗文化的挖掘进行深度探讨,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一民俗文化,同时研讨如何用好同安送王船文化,推动同安乃至厦门海洋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推广; 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渠道,促进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

沙龙速览

林宏杰: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新媒体如何更好地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结合。前面我提到今年福建游神这个话题,仅仅在快手平台上的播放量高达21.9亿次,我确实很意外。回想起20年前学习文化人类学时的经历,经常到各种宫庙去跟当地的大爷聊各种民间信仰的仪式。虽然过程有趣,但也觉得研究这些东西既冷门又寂寞,也不知道做什么用。但现在,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似乎正掀起一股热潮,各大平台如快手、抖音、小红书等上的相关话题都备受关注。我想请教石老师,作为一位从事文化研究三四十年的学者,您对此有何感受?

石奕龙:我的感受是,其实我们现在对很多民间文化的东西其实仍然不了解。比如“天公”,大家的传统印象中他是最大的神。但在道教的范畴里,他并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再比如“后土”这两个字。很少有人知道它代表什么。

林宏杰:是土地公么?

石奕龙:这是片面理解。

皇天后土,“皇天”为男性神。皇天为乾,后土为坤,皇天是男性,所以是乾,而“后土”指的是大地之母,是女性的象征,所以是坤,与“皇天”相对。而土地公是指这个小地方的,是小地主一样管一个小地方的。这些文化的细节和内涵,我们都需要去深入了解。现在有很多非遗项目,但要想真正了解和传承它们,还是得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去了解它们几千年留下来的历史。

林宏杰:所以现在看起来传统文化很热门,但实际上很多人对其内涵并不了解,这是当前的现状。不过,无论如何,新媒体的热潮确实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推动。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第二个问题,想请教赖老师,从您的观察来看,今天的新媒体和各种平台是如何赋能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的?

赖祯黎: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我最近看到的一份报告显示,实际上像快手平台上的非遗账号90%以上由90后创建的,同时又吸引了大批量的年轻人来持续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相比传统纪录片形式,年轻人用自己的角度去记录非遗项目更能引起同龄人的注意。同时,因为前人的这种研究实际上我们有大量的这个非遗的基础,尽管快手上已有大量相关账号,但非遗项目仍有很多内容可以发展和挖掘。我觉得有更多的年轻人需要去投入到这里面去,借助新媒体平台挖掘和赋能,让更多人接触到非遗,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那我觉得借助这样子的一个力量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非遗还有这种相应的传统文化让它去焕发一些新的光彩。

林宏杰:接下来这个问题给到我们张维老师,张维老师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小红书等,与公众分享他在厦门探访的1000多处文物。他用图片等形式展现了文物的精彩部分。我想问一下张老师,您当时为什么想做这个事?

张维:其实这一点的话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比较浅显的比喻来说,就像你喜欢一个人的话,你会想去了解他的过往。对于厦门,我认为要真正喜欢它,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去寻找这一些文物古迹,并且从这些文物古迹的故事中去探访它背后的故事。我大概是从五六年前开始走上这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的。当时的话这个新媒体做这一块的人比较少,但近年来,我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此产生兴趣。新媒体传播这些文史故事的优越性,我觉得第一个就是时效性,就是你如果想要发什么的话你可以在第一时间就传播出去;第二点的话是地域性,以前传播的话只能是在一个村里边或者说在一个城市里边去传播;第三点的话就是多媒体特性,如图像、视频等,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第四点的话就是互动性,博主可以根据观众喜好定制内容,并与观众沟通,观众也可以提出见解甚至纠正错误。同时,提升传播者的内功至关重要,不然的话这样发出去的话,就会成为遗害。

林宏杰:从张老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把厦门海洋文化、把同安的文化介绍的更好,怎么去做,您认为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一些提升呢?

张维:我觉得厦门有很多的文化资源,但许多未被广泛认知与传扬,十分可惜。以同安为例,它就有很多的这个历史名人,如西柯的蔡牵、陈化成及周边名人。一方面是在文旅这一块的话可以去关注这种项目非遗;另一方面也可以做类似非遗进校园这种形式,去向学生去传扬这种文化;还可以通过这种多媒体的这种方式比如说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多媒体平台写一些文章,讲述如送王船背后师傅的辛勤这种点滴故事,这些方式都可以运用到文化传播中去。

林宏杰:很期待可以能看到这些文章。赖老师您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吗?

赖祯黎:同安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是哪个地区,你在传播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摒弃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不管是地区文化,还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播,你都要看你的受众究竟是谁,他们究竟想看什么样的内容。不是你觉得这东西特别好,他们就一定会非常喜欢。所以,我们还是要去研究受众的心理。如果我们想要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那一定要采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些角度和传播方式。我觉得,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你的形式感和内容能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很重要。一旦和年轻人找到共鸣点,你的内容就很容易传播出去。我们不是为了传播同安的文化而去传播,而是因为能在同安这个地方找到与年轻人之间的共鸣点。这样的话,年轻人也愿意走进去,走进同安,走进非遗。

参观华藏庵迎送王船文化展览馆

在讲座和专家沙龙后,大家到华藏庵迎送王船文化展览馆进行了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入展馆,一艘气势恢宏的观赏木制王船映入眼帘。据介绍,这是按照“送王船”民俗活动的王船一比一的比例制作而成。王船的四周陈列着早期当地渔民农耕、讨海、生活的用具,通过一件件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以及“送王船”文化实践的民俗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架构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新浪厦门

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

不懂实验室

协办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海洋文化传播基地

支持单位

同安区委宣传部

同安区西柯街道吕厝社区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