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某天的晚上十一点多,黄石市中心医院迎来了一位急诊患者,这位患者被送来时已经奄奄一息,仅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据患者的家属说,患者邓某当天晚上回家后身体就非常不舒服,说自己的头部和腹部有些轻微的疼痛,邓某也没有当回事,想着躺下休息一会喝点热水可能就会有所缓解。

过了很久,家人都已经纷纷入睡,邓某却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开始的疼痛感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变的更加严重,不仅头痛欲裂,就连腹部也剧痛难忍。

已经入睡的家人都被邓某的反应给吵醒了,一看到这种情况,大家也不敢耽误时间,立马就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时邓某送来时,完全可以用危在旦夕来形容,不仅基本的生命特征正在消失,身体多处器官也已经衰竭,看样子真的是已经到了生命最危急的关头了。

连医生也不敢保证是否能够成功抢救过来,只能表示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试试看了。

好端端的邓某为何变成这副样子?追根溯源竟是因为一瓶不起眼的“饮料”。

邓某是个在工厂上班的普通职工,事发那天下午,他在厂子里已经工作了一下午,下班时感到口渴难忍的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瓶“饮料”,他心想这瓶饮料肯定是哪个同事买的。

当时的他口干舌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大不了等会再重新买一瓶还给同事,于是他抓起瓶子就将瓶中的“饮料”全部喝进了肚子里。

邓某不知道,这瓶液体可不是什么饮料,里面装的全都是给汽车添加的防冻液,这玩意别说往肚子里喝了,就算是沾到皮肤上一点,皮肤很快就会出现反应。

有些人可能会说,邓某怎么这么粗心,喝进嘴里的到底是不是水,自己难道都分辨不出来吗?其实真不是邓某粗心,防冻液这玩意没有味道,别说邓某了,随便换一个路人他也分辨不出来。

而眼下追究邓某粗不粗心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如何抢救邓某,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因为国内误食防冻液的案例实在是太少,所以专用的解毒剂并没有得到推广。

制药公司不可能为了那几个少数的病人,专门去研发一款特效药,那样的话,赚的钱连研发成本都顾不上,制药公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

就算没有特效药,也不能放弃对邓某的救治,对于医生来说,不到最后那一刻,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只要是有一线生机都值得一试。

眼下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普通中毒的治疗方法,先对邓某进行洗胃,不让毒性物质继续侵蚀他的器官,然后再另想其他的拯救办法。

翻阅了一些过往的防冻液中毒案例,医生们发现原来防冻液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是防冻液里面有一种名为乙二醇的成分,这种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转化为草酸盐。草酸盐可是含有剧毒,正常人喝一口进去,就有致命的风险。

针对防冻液的这一特性,医生们最后商议的治疗结果就是给邓某的胃里灌白酒,不需要专业的仪器,也不需要进口的昂贵药,光往患者胃里灌高度白酒,这听起来根本就不像治病救人,反而有点江湖郎中的感觉。

人家医生可是相当权威的,灌白酒听起来非常荒唐,实则是有科学依据的,白酒的物质进入胃里后,能够对防冻液进行阻隔,不让它继续产生有毒物质,然后再加上洗胃和血液透析辅助治疗,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救活邓某的。

眼下这是治疗邓某的唯一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试上一试了,要真的成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于是医生开始根据时间频率定期往邓某体内灌白酒,和医生们最开始预估的一样,酒精果然带来了好转,当四瓶白酒进肚之后,邓某竟然真的清醒了过来,虽然身体受到的损害不小,但是最起码把命救回来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原本感觉误食防冻液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了解了邓某这件事后,在网上一查,才发现误食防冻液并不是个例。

今年四月份,来自成都的黄女士也误将防冻液当做了饮料,当时她是在聚餐回家的路上,可能是中午吃饭有点咸了,导致黄女士有点口干舌燥,于是就从后备箱拿出一瓶液体喝了下去。

而那瓶液体正是家人之前购买的防冻液,为了方便携带,把防冻液灌进了饮料瓶之中,最后才酿成了这起案件。

从两起案件中能够看出,两人在饮用时确实没有察觉到异常,因为防冻液颜色鲜艳,并且自带甜味,所以人们极容易把它跟饮料搞混,然后导致误服用。

虽然黄女士和邓某在医生的抢救下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其他的一些患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去年河南驻马店一名男子,误服了防冻液,因为喝的剂量过大,并且送医不及时,等到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了,最后因器官衰竭而亡。

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已经摆在了面前,之所以这么多人能够误食,就是因为防冻液的生产存在缺陷,在防冻液中加入刺鼻性气味是非常有必要的,假如有了刺鼻性气味,这些人在饮用前就会有所防备,不至于一股脑全喝下去。

还有人喜欢在饮料瓶里分装防冻液,这也是个不太好的习惯,在分装时必须要做好标记,防止日后自己搞混从而误食。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乱喝水,自己得多留个心眼,已知瓶盖已经被拧开的情况下,不管里面是不是防冻液,最好都不要轻易服用,就算不是防冻液,里面的水或者饮料可能也不太新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