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颇为宏大,以我个人的修养和能力,实难全面且深入地阐述清楚。就目前我所看到的情况而言,确实深感失望。提出这样的观点,并非为了取悦或挑衅任何人,纯粹是我的个人主观想法。
我为何会认为中国已全面进入一个平庸时代呢?最近闲暇时,我看了一下胡玫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预告片。尽管影片尽力展现大观园的繁荣盛世,以及观众熟悉的经典场景,如太虚幻境、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然而,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却是浓厚的影楼风格。此外,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如果与 87 版相比,87 版给我的感觉是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无论是剧情的逻辑、演员的表演层次、动作、姿态,还是对特定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恰当设定,都把握得非常精准。相比之下,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则是全方位地对观众进行了侮辱。台词含混不清,莫名其妙地出现鬼步,毫无缘由的集体傻笑,还有时不时突然冒出能让人吓出一身冷汗的背景音乐。
硬生生的把《红楼梦》拍成了鬼版《青楼梦》。
87版《红楼梦》单是一首《晴雯歌》,便请来了多位红学专家和业界前辈进行评审。
更别说剧组还请来了红学家周岭、刘耕路和周雷担任编剧,目的只有一个,让作品更加贴近原著。
导演王扶林为了这部剧,闭关一年之久研读《红楼梦》原著和相关学术资料。
87版《红楼梦》演员也全部是新人。但王扶林挑选演员的唯一原则是符合原著。
这条原则看着简单,但在名利和权力之下,现在又有哪个导演可以做到?
别的演员暂且不说,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从小熟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她甚至摘抄了所有关于林黛玉的诗词。
对于林黛玉的理解,恐怕后来的林黛玉扮演者没有几个能够比的了陈晓旭的。
但如果放到现在,我不知道在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的情况下,她是否有机会去诠释这样一个经典人物。
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 87 版《红楼梦》经典的无可复制?
1、史上最强顾问团队
1979 年,一位从英国 BBC 考察回来的工作人员向央视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国外,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已经被搬上银幕,璀璨登场。
我们的古典名著能否被搬上荧幕,使其重现经典的风采。
没想到这个无意中提出的建议,竟然一语中的。
他们拍板采用这个主意。
电视剧 87 版《红楼梦》的筹拍工作就此展开。
为了让作品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原著的魅力,剧组可谓是绞尽脑汁,四处拜访专家学者,请他们贡献智慧,为剧组指点迷津。
我们盛情邀请了红学专家周岭、刘耕路以及周雷三位老师,来担当我们的编剧。
不仅如此,还特地为此组建了一个实力超群的专家顾问团队。
这个阵容是无人能及且前所未有的。
只要说出这个名字就能令人惊叹。
文学界的两位翘楚沈从文和曹禺。
在书画领域享有盛誉的启功先生,与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周汝昌等二十余位大师级人物。
以下是一些出现在名单上的名字:
二十个名字,如二十颗璀璨的星,光彩夺目,照亮了那个时代——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沈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
这个团队就是文学世界的主宰者,拥有当时无与伦比的水平,没有任何人或团队可以与之抗衡。
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人里,只有杨乃济先生还在世。
其余的都已经去世了。
令人扼腕的是,在 87 年电视剧热播的最初阶段,四位知识渊博的专家已经撒手人寰。
除了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最为关键的人物,当数导演王扶林。
早在正式筹拍之前,王扶林就宅在家中闭关了一整年。
我将自己关在屋里,与《红楼梦》原著和相关学术资料为伴,日夜研读了整整一年。
当你遇到难题,别犹豫,马上向红学家们寻求帮助,他们一定会为你指点迷津。
他坚定地认为,若是没有过硬的剧本作支撑,一切免谈。
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 剧本从 1983 年 3 月 6 日就开始创作,这一年的末尾完成了初稿,1984 年 3 月又完成了二稿。(意思表达直接,语言较为平实)- 剧本于 1983 年 3 月 6 日这个节点展开了构思,在当年底成功完成初稿,并在 1984 年 3 月完成了二度创作。(表达方式相较正式,体现了“大改”)- 剧本于 1983 年 3 月 6 日萌生出第一缕思绪,而后于当年末完成初稿,至 1984 年 3 月完成第二次修订。(加入了拟人化元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段落,或提出更多要求我将继续为您修改。
她就像一个难产的婴儿,不断地修改与调整。经过漫长的两年零两个月后,最终在 1986 年 1 月呱呱落地。
2、史上最强演员塑造
1983 年,这个剧组初建时仅有 3 位成员。
为了让每个角色都能与原著完美契合,王扶林决定抛弃成见,大胆起用新人,让他们从零开始,一步步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不过,王扶林坚决秉持“符合原著”压倒一切的原则,敢于启用新人。
听闻要拍摄电视剧《红楼梦》,需要建造大观园作为拍摄基地。于是,心怀敬仰和热情的人们奔赴北京郊区,用心血和汗水建起了这座宏伟的园林。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演员征选活动也同步启动,一时之间,风云际会,各方豪杰纷纷前来,共襄盛举。
为了挑选演员,可以说是动用了整个国家的力量。
在众多角色中,林黛玉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陈晓旭是那个从众人中走出来的璀璨之星,凭借一个角色而名誉天下。
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三年的点点滴滴。
-已投入 680 万资金,相关人员走遍全国 10 省 41 个地区,共计 219 个景点。-前后投资 680 万,踏足全国 10 省 41 个地区,涉及 219 个景点。-总共投资 680 万元,走遍全国 10 省 41 市,跨越 219 个景点。
出于拍摄需求,遵循原著的描述。
为了拍摄这部作品,剧组在北京建造了大观园,还在河北正定县打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多处拍摄场景。
尽管资金短缺,但全剧组仍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战胜了各种困难,完成了这部巨作的拍摄。
3、完美无瑕的服饰造型
《红楼梦》中的造型服饰是由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精雕细琢而成,每一件都堪称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了赋予《红楼梦》年代气质可谓是煞费苦心。
每天,我都要前往图书馆,翻阅那些古老的文字资料,像拜访一位位智慧的学者。最后,我甚至痴迷其中,无法自拔。
《红柳梦》没有指明具体朝代,于是作者决定萃取中国各个朝代服饰的精华。
然后将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了只属于红楼年代的独特服饰风格。
4、一朝入梦的旷世歌曲
13 首经典歌曲,也如同那些精美的服装造型一般被《红楼梦》保留了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广泛流传。
也堪称《红楼梦》最为璀璨、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 13 首传唱度甚高的歌曲,均是由闻名遐迩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亲手创作的。
他的创作之旅,宛如一场奇妙的梦境,一旦踏入,便再也无法回头,此生都将沉醉其中,无怨无悔。
在接下来漫长的四年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红楼梦》之中,仿佛生命都与这部著作紧密相连。
在无数个日夜的思索后,音乐的基调终于尘埃落定——“惆怅满怀,感慨无限”。
为了让《红楼梦》的音乐能够诞生,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他说:“只有一种方法能让我活下去,那就是把每一首歌都创作成令人赞叹的珍品,让人听了就停不下来。”
在这股信念的支撑下,他(她)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仅仅为了《枉凝眉》;而《葬花吟》则更让他(她)花费了一年零九个月的光阴。
或许拿《红楼梦》对比并不公平,毕竟87版《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国剧,一部国之大作,所以能够本着工匠精神,集合各路顶级团队,加之国家支持,拍出经典之作。
但如果看整个影视界,你能找到一部被众人认可的翻拍剧,在剧情、演员、台词、服化道全面超越老版的吗?
83版的《射雕英雄传》
95版的《神雕侠侣》
97版的《天龙八部》
很可悲,完全找不到。那个江湖儿女,快意恩仇再也拍不出来了。
音乐这些年也很少有大上等作品。
我还记得曾经下雨天走在路上会不自觉的哼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少年新愁突来会忍不住唱起爱得有还无,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每当我想起年少时看到的那个江湖,都会忍不住想起黄霑的那首配乐。
但如今,我走在路上,乘坐公交地铁,听到的却都是一元一串的钵钵鸡。
林夕、方文山,王洛宾,罗大佑、李宗盛、黄霑之后,再无来者了,
文坛亦是如此。
我至今仍喜欢的作家还停留在5、60年代出生的那波,如余秋雨、王小波、余华、莫言。
即便是后来的韩寒、郭敬明、大冰,都顶多算的上畅销书作家,在立意和思想境界上很难与前者相比。
看一圈下来,不禁有些悲哀,我们不仅越来越平庸,甚至越来越倒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