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他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年来,汉中市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打好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全国第五;创建全省首家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重金属减排量居全省第一;7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数全省第一。

守护一江清水 惠泽亿万人民

天汉湿地公园 汤江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汉湿地公园 汤江 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大地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与大江大河相生相伴。“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发源于宁强,又名汉水的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今,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不仅滋养着勤劳智慧的天汉儿女,也润泽着我国北方的大片土地,为亿万人民群众带去生命的源泉。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他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肩负“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神圣使命,汉中市牢记嘱托,挺膺担当,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倾力理水、连水,积极活水、治水,将水源地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将统筹水清民富做得更好,全力保护好这条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

筑就世纪梦想,千里清流奔向千家万户

调水兴邦,世纪创举。一江清水,永续北上。6月12日,一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统计数字新鲜出炉:截至当日下午3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北京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极大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紧缺形势。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在大自然中扮演了营养输送者和水生生态系统框架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如何破解“北缺南丰、分布不均”的困局?

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最终从50多种方案中选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2002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汉中市属长江流域,境内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全市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流域102.53亿立方米,流域多年出境地表水资源量99.8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均入库水量360亿立方米的27%,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这是汉中人民的一份荣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天汉儿女为确保水质安全做着巨大的努力,为沿线省市民生保障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奉献。为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汉中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先后取缔和关停污染企业100余户。黄姜皂素加工企业效益可观,但为了保护汉江水质,皂素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关闭。汉中市铁、锰、钒、镍、钛、石膏、石棉等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但由于水源保护的需要,全市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

为确保汉江水质安全,近年来汉中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使用监管,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河滩复绿、生态修复、环保整治……20多年来,汉中市以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扛稳护水治污责任,有力保证了南水北调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来自汉中的一江清水,连通起远隔千里的长江与黄河,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奔涌向华北平原的千家万户,成为沿线各地的生命之源。

“南水”甜到了群众心里。“我们原来烧水的时候,烧开以后需要沉淀十几分钟才能灌暖壶,但是暖壶里水碱还是特别多,现在通过南水北调,水质比原来好多了,水碱比原来大大减少。”北京丰台河西第三水厂用水居民李书英说。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开区等区域。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困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共护永续北上,天汉儿女自觉爱水护水

当华北地区千家万户用上了来自南方的清澈江水时,这既有宏伟调水工程的一份贡献,也有天汉儿女守护水源洁净的一份心意。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源头清水更是重中之重。着眼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汉中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颁布实施了《汉中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 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湿地资源保护的实施意见》《汉中市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汉中市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实施方案》《汉中市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汉中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汉中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

去年以来,汉中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2.12%,汉江汉中段生态流量全年达标。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5位、全省第1位,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治水之本在于治山。一年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58.12万亩,系统开展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等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完成1.5万亩森林抚育、1.7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24.02万亩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

当汉水源头的清水流入汉中主城区时,天汉湿地公园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作为汉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示范项目,天汉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柔性治水,依托汉江,通过栈道把岛屿、河流、岸景有机串联,形成水岛相间、水域贯通的滨水景观,达到人水和谐、浑然一体的治理效果。这座集生态、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自然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是陕西滨水湿地规模最大、景观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生态景区。

严格的生态保护成就了汉中市独有的生态优势。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截至7月10日,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7,同比变好13.1%,优良天数164天,同比增加17天,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土壤环境稳定良好,核与辐射、危险废物安全可控,突发环境事件连续3年保持“零纪录”,生态示范创建数量全省第一。

生态集中治理和环境保护不仅使全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还激活了群众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环保意识。

在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汉水源村,干净清澈的水流汇溪成河,溪流里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这方水如此干净,当地村民功不可没。

中国好人张邦贵在得知自己是汉江源头第一家后,多年来每天都带着火钳和袋子,从家到源头沿河步行5公里左右去捡拾垃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来此探源的游客,保护下游用水的清澈和安全。

2018年张邦贵去世以后,村级民间河长王开强接过他手里的扫帚。不管日晒雨淋,清晨的河边,总能看见王开强忙碌的身影。几年下来,家里穿坏的“巡河鞋”越来越多,但河里的垃圾越来越少,水质也越来越好了。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爱水、护水、亲水理念深入人心,主动保护汉江源头水质已经成为每个汉水源村民的行动自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3日,志愿者在汉江源开展志愿活动。陕西日报记者 申东昕 摄

目前,很多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继承了张邦贵的遗志,定期打捞水中漂浮物,一代代人用实际行动接力守护汉江源头。

一江清水,奔涌北上,在民间护水行动中,政府和社会力量也为志愿者们撑起了坚强后盾。由个人到群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了每个汉江儿女的共识。

描绘生态画卷,碧水万顷映出幸福生活

一江碧水穿城过,两岸秀色锁清波。翻开汉中人民的朋友圈,身边美景之中,蜿蜒流淌的汉江,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或跑步、散步,或跳舞、锻炼,看鲜花盛开,听江水轻拍,望飞鸟仰俯,观万家灯火,随手一拍,就是一幅人水相亲、城水相映的和谐画卷。

去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汉中,考察了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称赞这里是市民“幸福园”。放眼望去,江水汤汤,水清树茂,把人们带进了自然的怀抱。这份幸福,触手可及。

市民刘先生习惯一早一晚和老伴来公园散步。在三千里汉江第一城宁强县工作了一辈子的他,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随儿女们来到市中心城区的汉江边定居。

“这里原来是一片滩涂地,天汉湿地公园建成后,变成了风景优美的网红打卡地,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天天来汉江边走一走,别提多幸福了。”刘先生笑着说。

除了受到市民的青睐,公园里枫杨、垂柳、银穗芒、蒲苇等300多种景观树木和湿地植物,也吸引了30多种鱼类、9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人水和谐、万物共生的盛景。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每年从全国四面八方来湿地栖息的各种鸟类,为汉中市平添了“冬季到汉中来看鸟”这一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冬天,汉江城区段迎来十多只迁徙过冬的红嘴鸥,几位退休老人和摄影爱好者发现后,每天为这些“稀客”提供食物,直到春天它们离去。第二年冬日,红嘴鸥重新归来,数量增加到上百只。志愿者们欣喜万分,专门成立“红嘴鸥之家”,风雨无阻为到来的红嘴鸥送餐。

至此,一批又一批退休人员、摄影爱好者加入爱护红嘴鸥的队伍。志愿者的爱心,使每年来汉中过冬的红嘴鸥逐年增加,从当年的十多只增加到现在的近3000只。翩然而至的红嘴鸥,既衬托了汉江的灵秀,也是良好自然生态的风向标。

如今,生态已经是汉中市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汉中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转化途径,全力打造水源保护与绿色发展新样板。

在汉江源头宁强县,打造了汉江源国家4A级景区,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客流量逐年增加,真正实现了“生态生财”,以“源头活水”换来了“金山银山”。

在朱鹮之乡洋县,保护朱鹮涵养出的优越环境,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如今,全市朱鹮数量由最初的7只增长到现在的近7000只,有机种植业、养殖业成为洋县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成为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

牧马河畔,西乡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红色底蕴,积极探索“红色+绿色”双引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振兴之路。每逢节假日,樱桃沟、午子山、江塝茗园等景区游人如织,当地村民也端牢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在和谐共生理念下,我市的良好生态有力保障了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绿水青山给天汉儿女带来了幸福生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在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