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成都市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深入践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制度,加强耕地保护源头管理,统筹耕地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开展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前置评价(以下简称“耕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郫都区安德镇农业景观。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创新举措

创新耕地保护手段,实现耕地保护全链条管理。将耕地保护工作环节进一步前置,以耕地保护内容作为审核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贯穿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和用地审批全过程,压实项目主管部门、属地政府和用地单位耕地保护责任,实现耕地保护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创新部门协作机制,推动耕地保护齐抓共管。一是实施发改部门牵头统管。充分发挥发改部门项目统筹职能,既要管项目投资立项,又要管项目耕地保护,优化项目立项管理,在全国创新实施“无耕评不立项”,针对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项目不同立项方式,分类明确其中涉及的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工作程序及相关要求,新立项项目均须严格开展耕地保护相关要件审查,牢牢把住项目源头关口。二是坚持自然资源部门耕地主管。自然资源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行业主管责任,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查、建设项目立项、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等阶段开展耕评审查工作,配合项目主管部门开展项目选址选线,在用地管理全生命周期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三是创新行业主管部门分工监管。严格实行“管行业必须管耕地保护、管项目必须管依法用地”,行业主管部门承担项目落实耕地保护要求的行业监管责任,负责指导本行业项目选址选线工作,并在选址选线工作中落实耕评制度要求,组织本行业耕地保护宣传教育。

抓住行政审批关键环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以经营主体感受为导向,深化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用地预审、用地报批等既有环节,实现耕评与选址论证评价、节地评价等论证多评合一,未增加行政审查环节和审批时间,未增加企业负担。

创新技术手段,推动耕地保护智慧高效。依托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分析评价比选方案的耕地占用量、占用耕地的类型和等别等,以信息化手段辅助方案比选,让耕评更加高效;依托成都市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动态监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天上看”、无人机“空中拍”、田长“地上巡”、系统平台“网上管”,对耕地变化实施智慧化监管;试点应用“鹰眼+AI”新技术,构建耕地保护预警体系,通过多时影像对比,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坚决将乱占耕地问题发现在早、处理在小,确保现状耕地不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驿马河公园。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强化政策跟踪和宣传培训,推动耕评规范实施。实时跟踪政策实施进展,收集区(市)县、部门和建设单位反馈的操作层面细节问题,定期开展政策问答,印发政策配套文件,建立覆盖全域、市县统一的耕评执行标准。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通过政府部门官网、公众号等多渠道多维度开展耕评宣传宣讲,不断提高耕评知晓度、影响力,营造全民全员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构建全覆盖立体式工作业务培训体系,已对自然资源、发改、相关行业部门和平台公司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县级专项培训40余次,累计培训超6000人次。

实践成效

耕评是成都市全面加固耕地保护制度堤坝、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成都市找到的一条既“保饭碗”又“促发展”的创新型道路。耕评实施一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已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200个典型案例”,有关工作信息已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相关内容被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和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形成全国影响力。2024年5月17日,中国自然资源报时讯版头条专题报道了成都市“耕评实施一年见成效”的有关内容。

(一)全面提升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通过耕评,有效构建“部门、属地、企业”全方位耕地保护协同监管机制,让“不敢占耕地、不能占耕地、不想占耕地”成为各级各层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有效实现耕地保护源头管控。耕评通过对项目占用耕地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明确占用耕地的补充来源和方式,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耕评实施以来,成都市项目选址尽量避让优质耕地,用地布局更加科学,实现项目少占耕地约2200亩,单个项目平均占用耕地面积减少约10%,实现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有效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质效。

大邑县35KV变电站项目,通过耕评,项目选址从最初的用地100%占用耕地优化调整为完全不占用耕地。

简阳市空港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选址选线提出3个比选方案,通过耕评最终选定方案较备选方案少占耕地63亩,减少耕地比例达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龙湾大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三)有效推动耕地补充提前落地。通过耕评,有效促使区(市)县政府充分考虑补充耕地后备资源禀赋,积极拓宽补充耕地途径,推进耕地恢复补充,严格落实先补后占,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得到及时补充,实现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四)有效推动存量土地盘活使用。耕评提出优先使用存量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有效解决低效用地产出效益低、挤占发展空间等问题,充分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自耕评实施以来,成都市批而未供处置面积大幅度增加,成片开发新增用地规模有效减少,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显著提高。

(五)实施项目立项和耕地保护统筹协同。政策实施以来,耕评“应评尽评”有力支撑了全市共9215个项目立项工作,涉及投资约1.92万亿,有效促进成都至德阳线、成都至眉山线等国省重大项目及时落地,通过耕评严格控制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使土地使用效率有效提升,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有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