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美术馆A区门前三座气势磅礴、迈步前行的大型人形雕塑亮相以来,就成为了成都市美术馆的“经典标识”,无数观众曾在此驻足,与雕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从众”景象。不少观众也纷纷好奇,这些雕像究竟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行走的人和成都市美术馆A区,摄影:苏凌汉

7月27日,成都市美术馆带来中国当代艺术家、曾被誉为“现代中国版画领军人物之一”的苏新平西南地区首个同名个展——《苏新平》,展览持续至2024年11月10日。除了经典形象行走的人以外,还有更多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成都个展独创作品也逐一揭晓。一个现代部落的艺术空间、一场日记式的艺术表达、一部充满乡愁的故乡回忆录由此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曾被誉为“现代中国版画领军人物之一”苏新平于西南地区的首次大型展览,《苏新平》同名个展由成都市美术馆主办,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通过对苏新平的艺术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用超60余件艺术作品、3600平米的超大展陈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艺术家对现代与传统、自然与城市、游牧与出走等深刻议题的独特思考和艺术表达。

苏新平

草原灵魂与都市镜像的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苏新平

苏新平,这位内蒙古草原走出的艺术家,其创作深受草原文化的滋养。198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艺术之路虽已远离草原,但“家乡”与“草原”的精神力量始终伴随左右,成为他创作的不竭源泉。因此,在苏新平的作品中,“人”始终是他创作的母题,画面和雕塑中或跳跃、站立、坐卧的人,浓缩着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里无数奔走的人们。这些作品不仅是他对都市街头人物景象的捕捉,还指向苏新平个人经历的自传式表达,而观看的观众们或许能从中投射出属于自己内心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62×50.5cm,石版画,1989

如果说“行走的人”代表了苏新平为人熟知的艺术形象,那“远去的马”则是苏新平内心世界的写照。本次展览特别呈现了苏新平于1989年创作的石版画《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作品中的男人、白马、桅杆三种刚柔对比的意象表达了他彼时在都市生活的迷茫。在苏新平的最新创作中,躺下的男人已起身大步向前,而白马则仿佛带着岁月的回响,转头归来,其间始终不变的是艺术家在个人创作中,以自己的情感挣扎影射向时代洪流中人们对于命运的困惑与思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西南地区首次同名个展

成都限定特制作品

本次展览是苏新平在西南地区的首次同名个展,也是2024年成都市美术馆当代艺术名家个案系列推出的第二场展览。30年间,从草原到城市的生活,时代与城市的巨变,令他感到迷茫乃至困惑,这也是苏新平近40年的创作中一直出现的艺术母题和精神指向。展览将呈现一个由苏新平从草原故乡“迁徙”而来的空间形态,共分为4个单元——“现代部落”“走向未来”“语言的魔术”“风中的理想”,作品类型涵盖雕塑、装置、油画、石版画、素描、纸本档案等不同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现场

开篇聚焦“现代的部落”,以象征性蒙古包装置、马以及人,回溯艺术家的故乡草原情怀,映照游牧文化在现代城市的困境与变迁,此版块还特别展出苏新平专门为成都市美术馆B区空间创作的全新大型装置作品;第二单元“走向未来”呈现苏新平艺术探索,从早期的石版画到新近的大型装置《行走的人》,展现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未来憧憬;第三单元“语言的魔术”则是苏新平的一次创新尝试,纸片涂鸦重组,打破传统,创造新颖视觉体验,彰显艺术探索精神;终章“风中的理想”,苏新平以作品诉说个人历程,从草原到北京的艺术征途,融合回忆、理想与追求,触动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苏新平专门为成都市美术馆B区空间创作的全新大型装置作品、大量近期绘画,以及他80年代末引起中国美术界巨大反响的的石版画系列代表作,以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下的艺术风貌与成长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自筹备以来就备受艺术界瞩目。7月27日开幕当天,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及艺术爱好者纷纷前来参观,到场的嘉宾对苏新平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幕式上,苏新平分享了他的艺术心路历程,他坦言,“故乡”这一情感纽带,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河流,贯穿了他三十余年创作生涯的每一个角落。面对从封闭社会迈向繁华都市的不适应感,广袤无垠的草原始终是他心灵的避风港,是他灵感与力量的源泉,正是这份深厚的情感寄托,促使他在艺术探索中不断追问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的微妙关系。苏新平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又以深邃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难以言喻的哲思与情感,巧妙地转化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为当代艺术界贡献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

展览期间,广大艺术爱好者可以前往成都市美术馆B区,近距离感受苏新平的艺术魅力,共同探索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与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前言

和多数艺术家不同,苏新平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口音。他成长于内蒙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空间感和精神方式,深刻影响着苏新平近40多年的艺术创作。无论有何种艺术风格的变化,对人的存在秩序的理解,对于精神的形而上学追问,始终作为母题贯穿其中。也因此,苏新平成为以现代化、城市化叙事为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中的孤例。

“风中的理想”亦是对这段个人历程的回溯,作为引线,串联起不同系列之间共同的精神支点与隐喻。展览分4个单元,展出了苏新平为此空间创作的全新作品、近期绘画和80年代末的石版画,以呈现艺术家新旧作品之间的改变与回响。作品类型涵盖雕塑、装置、油画、石版画、素描、纸本档案等不同媒介。

展览以大型的空间作品作为开篇,呈现一个由抽象的蒙古包、叠加的马、行走的人组成的“现代部落”,以讨论现代与自然、游牧与出走、部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后,“走向未来”以浓缩的方式,展出了苏新平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1990年左右的石版画系列,2017年的《肖像》,最新创作的《行走的人》,探讨在苏新平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形:普遍的仪式感,超现实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叙事方式,以及作品中的“人”始终存在的迷茫、空旷的内心和精神深处的孤独。

“语言的魔术”呈现了苏新平对语言、形式、结构的实验,如何通过绘画生成全新的内容,如何接近、抵达精神和认知的表述。那些随手涂下、没有完成的纸片,记录下艺术家日常之中的潜意识、灵光与闪念,它们最终以至上的、纪念碑式的组合形式,如何重申了个体感知的独特价值。

最后,“风中的理想”中不同形态的人物,构成了苏新平人生的精神谱系。童年时,对于远方、地平线、云朵的想象。少年时借由绘画,有了最初想象的工具。青年时,在电影的光影中看到的无限世界。之后,远走他乡,求学去天津,毕业后又阴差阳错的折返。直到1986年,进入央美,才算抵达地平线背后的世界。然而,30年间时代与城市的巨变,时空的错置,工作的起伏,仿佛梦幻的场景既令人他迷失方向,又困惑不解。于是,“故乡”便有了精神指征,苍凉未改,成为苏新平30多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精神母体。

然而,人的精神状态在时代中有着什么样的境遇?虽然我们在作品中看到时代的影响,但它最重要的命题仍然是“人”,它并非是现代意义上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重返对于人的精神的追问,重返“人”是否具有一种超越时代和本质的形而上的含义。

如何超越?在苏新平的作品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些答案:保留遥远的精神家园,风中的理想;保留游牧般自然、自在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个人记忆与口音;保留被我们所忽视、遗落的瞬瞬即逝的心理秩序和无名状的情感。它们合在一起便是时代巨变中自身的位置,那些超脱和远离时代的自足性,才是真正的个人。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单元

现代的部落

这是一场现代部落的隐喻,它既来自于成长于草原的苏新平的文化烙印和个人记忆,又像是一场关于现代与自然、游牧与出走、部落与城市的艺术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的部落”展厅

偌大、空旷的展厅中,两座蒙古包居于中心,它们成为整场展览的题眼,也是苏新平30多年间创作中始终在场的精神母题。只是,这个由故乡“迁徙”而来的空间形态,家的意象,和现实中的蒙古包有些不同。它的实用功能基本丧失,蒙古包的功能、价值,它所包含的道德伦理与寓意的精神象征,在现代社会和城市中逐渐消弭。很多时候,它成了一个旅游和拍照的景观。然而,对于苏新平和游牧民族而言,它却是一个不会消失的精神图腾,苏新平将它简化为一种极简的结构和形式存在。说是简化,它更像是提升、凝结与锤炼,它的抽象形态,剥除了现实感的结构,成为一座精神上的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数的白马2号,569×146×600cm,光敏树脂,2024

远处,叠加的几匹马,站立马背上的人,又为我们揭示了造成游牧文化的衰败原因,现代社会的困境。当无限开阔的草原,恒古不变的轮回自然观,面对现代城市的崛起,原本相距遥远的马儿被拥挤进狭小的空间之中,远景变成了近景,它们只能彼此叠加,以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寻找存在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313×245×500cm,光敏树脂,2024

无论何种意象,“人”始终是苏新平表述的主体,四周墙面上行走、坐卧、跳跃、疑惑、停滞、沉思的人群,为我们勾勒出现代人在社会中缩影。像是在都市的街头,像是风中摇动的枝干,人行百道,各自朝着理想,彼此无尽的远方前行。某些时候,它们又有着“自传”的色彩,指向苏新平自我的写照和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以保存个人记忆与历史进化之间的张力。离家的三十多年间,“家乡”和“草原”始终给予他精神上的力量,无论面对何种情形,都要大步向前的启示:游牧文化里没有边界、也没有围墙。也因此,这些光影般的人物,无数人的化身,穿越墙面或是从墙中出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的人,229×65×200cm×18,泡沫、微水泥,2024

无论是蒙古包、马儿、行走的人,这些作品之间既是孤立的存在,有着彼此的疏离,又是一种辨证论式的论述,互为解释,相互补充,彼此映照,组成一场现代部落的长卷般的景象。然而,无论“蒙古包”携带了多少过往的信息,在这里也只是隐匿的解读。遥远的历史总是会被忘记,一时一地的故事都会被消磨,然而,故事精神的形式,反而会永恒,这便是艺术再造现实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的人,尺寸不一,泡沫、微水泥,2024

这些雕塑,并非是对媒介的尝试,而是一种定格的形式,由二维的画面到三维的立体剪影。这些形象从苏新平过往的绘画作品中提取,通过媒介的转译,进行高度的抽象化处理,并被赋予一种立体的、音乐性的节奏。虽然,它们表面遗留着绘画笔触的质感,来自于画面中凝固的时间,永恒的形象。亦如作品中身影的变幻,它是艺术家对“即将流逝”和“可能来临”的临界点的捕捉,像是一个舞台剧的换幕,退场与入场总是同时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行百态(形态研究), 尺寸不一,泡沫、微水泥,2024

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现代的部落”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历史、视觉、感知交错的场景,它是对非视觉世界的喻指。苏新平在现实、想象、梦境之间,用艺术特有的方式,为我们构造出一个凝固的时间秩序,一个有着超现实意味的时刻:关于草原的精神写意。

走向未来

1986年,考入中央美院版画系的苏新平,开始对石版画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感兴趣。彼时,石版画这个在西方流传已久的画种,在中国少有问津。

石版画独特的制作方式,也为苏新平提供了一个契机,他的现代意识由此开始。枯燥的语言、耗费的心力、反复的劳动、缓慢的时间,像是素描一般细腻的描绘,让苏新平从过去主流的现实主义木版画中激昂、煽动性的情感中撤出,理性的思考亦为作品提供了一种心理的写照。他的题材也由短暂的现象,转向漫长的历史描绘,从时代的反应转向“人”始终存在的普遍命题,这也奠定了苏新平之后创作的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向未来”展厅作品

苏新平最初的石版画,描绘了草原上人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空间,以摆脱了以往对于内蒙或草原生活的风情描绘。它们的视角不再是从他者眼中的风景出发,而是人面对风景和自然的主观感受。在一望无垠和漂泊不定的迁徙中,那种特定的孤独、空旷的内心和精神深处的寂冷,亦如人类面对浩瀚的草原、无言的星辰、深邃的大海,恒久的心理上的默然与孤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中之羊之一 ,58×43cm,石版画,1992

1990年左右,《寂静的小镇》系列的出现,标志着石版画系列的成熟。这批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些空荡荡的城镇,有着长长的阴影的房子、光秃秃的柱子意味着什么?它们和马儿、人物之间奇怪的并列,仿佛有着某种不安和不详的预兆。苏新平并未给出答案,那些梦幻的场景,令人迷失方向和困顿的场景,却成为画家延续至今的精神征兆。或许,他很早意识到,来自草原的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周围的环境并不一致,这种孤独和时空交错的感受在之后的作品中一再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寂静的小镇之七,52×71cm,石版画,1992年

创作于2017年的《肖像》系列,延续了石版画中的某种仪式感。但和过去文学化、场景化的描绘相比,画中的主人更加神秘,他是谁?为何而祈祷?直到,尽头这件为展览创作的全新雕塑《行走的人》的出现,我们才意识到,苏新平所做的减法。他去除了地域的风貌,故事的线索,人物的身份。这些相似却又重复的人,朝着不同方向行走,成为不同时代的关于“出走”或者“寻找”的普遍性形象。每个时代都能看到这个相似的身影,他们在日光下如此耀眼,昂首向前,告别过去,走向未来,只是期待彼岸的来临。亦如1980年代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集中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一样的目的,通过对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走向未来,生成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桩与马,47×62cm,石版画,1989

1998-1992年的这批石版画,是苏新平创作生涯中最富成效的时期,也成为解读之后作品的密钥。在此之后的创作中,它们总是以各种不定的形式出现,漂浮的云朵,躺着的男人,远去的马儿,它们的变化标识着苏新平所经历的时代的变化,新的时代、技术、知识对于“对象”的更改。它们的不变袒露着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某些精神上的困境,人的迷茫、不安与找寻,总是在每个时代往复循环。

语言的魔术

和前几个展厅侧重于“内容”作为中心的描述不同,这个展厅探讨了苏新平作品中对语言、形式、结构的实验,绘画如何生成全新的内容,如何接近、抵达精神和认知的表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的魔术”展厅

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苏新平忙于教学和艺术管理的工作,繁杂的事务,让他很难有完整的创作时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苏新平总是在会议的间隙,随手涂画一些小的纸片。最初,它们的内容极为松散,没有主题,也没有意图,多是一些铅笔涂画的痕迹,用于疗愈疲倦、填满空乏的时间。因此,这些作品幸运地保留了最本真和生动的情感,天马行空式的意识流淌。直到,苏新平有意识的用小纸片复制之前的大幅油画,几百张像是“日记”一样的纸片有了全新的任务,它们等待着在墙面上被重新打碎、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组成风景、抽象的面、或是一些偶然所得的场景。原本二维的世界,突然变得立体起来。它的未完成性,打破了学院教育中的对成品和完整终结的经验。这个意想不到的“无心插柳”,也形成了艺术家全新的语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原11号,560×560cm(56×56cm×100) ,纸上铅笔,2022

除了生活变化的机遇,这些组合的意识,也来自于版画的传统,错版的偶然性和失控感,反复印刷导致的色差和形态的差异。“变量”成为这个作品中的另一个核心工作方法。然而,这些纸片又和传统的版画不同,它不是先有一个固定的想法,再通过技术实现。偶然性和随机感让它无形之中抛弃了前提与预设,自动生成,只是等待苏新平“发现”的眼睛,以组合方式给予其“命名”,以完成此刻与过去的对话。那它描绘的是什么?记忆、白马、云朵、艺术家的自我映射,经典的形象都不复存在。我们发现,它所描绘的是心绪、感知,一些莫名状的事物,汇集在一起便是真正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我”。这个“我”并非是由价值、知识与身份所造就的个体差异,而是由的潜意识、灵光、闪念组成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头之马,160×200cm,布面油画,2023

最终,这些风景或是山水,有着和中国传统的绘画相似的“散点透视”。只是,这些“片段”与画作缝隙间的灵光,并非来自于单一的创作时间,它们既来自无意中不同的角度和视点,又携带了艺术家在不同时光里的意识标记。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纸片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刻,艺术家通过指认的工作,来挽留在这个千篇一律、信息相似的现代社会,真正的只属于个人的,绝不重复的“个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画像,65×53cm,布面油画,2024

在这些组合的巨作背后,近十张小幅作品,又为我们揭示了作品的精神性来源,为何凝聚在一起的?为什么苏新平总是反复赋予作品“仪式感”?于是,我们发现只有将这些微小的、遗落的、被忽视的“碎片”组成一种具有精神性和崇高感意味的形式,它们才能真正的被看见、被重视、被放大。苏新平用三角的绝对至上、纪念碑式的立轴、尺度的浩瀚,给这些灵感与日常“正名”,重申它们作为个体价值的意义,这便是绘画的魔术与灵光的纪念。

风中的理想

1960年,苏新平出生在内蒙古集宁市,这是一个草原环绕的小城。儿时的体弱多病,养成了苏新平内向的性格。他总是一个人爬上盟委院外的杨树上呆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和天上翻滚的云层,想象着地平线背后的神秘世界。少年时学习绘画的经历,让他获得了最初想象世界的工具,在那个画面的四角之内,可以想象无限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中的理想”展厅

1978年,参军后的苏新平原以为可以走得更远,却被调回乌兰察布军区电影队做放映员,他扛着一个储藏“万象”的放映机,奔波在中蒙边境。那段时间,你总能看到一个神奇的景象,在黄昏抵达哨所,夜晚承载“世界”的光影,成为一望无垠的草原在暗夜中唯一的光点。几年后,苏新平考入天津美院,毕业却又阴差阳错的回到原地内蒙做老师。1986年,苏新平再次借助“绘画”,远离故乡,考取中央美院的研究生。直到大学毕业,苏新平才算真正的留在北京,留在故乡地平线后的世界。然而,时代与城市的巨变,梦幻的场景,社会的急转既令人迷失方向,又让人困惑不解。这个草原长大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周围环境的不同。他第一次在熙攘的城市中,描绘出一个空旷的广场,属于故乡的马儿和云朵。直到这时,“故乡”才具有了精神指征,它不是乡愁,而是一种超现实的意味。之后,无论时代怎么变革,苍凉未改,“家乡”都成为苏新平30多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精神母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的人2号,300×200cm,布面油画,2023

这个曲折、往复、浓缩的人生故事,成为这个展厅最好的精神写照。它讲述了苏新平个人在时代中的进与退、得与失,他随着时代的理想而昂首远行,又在其中深刻的感受到故乡与城市,自然与现代、现在与过去之间那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割裂。于是,他不断的追溯草原,追溯那些在风中飘散的理想,苏新平不断用个人的“记忆”冲撞现代社会的同质化和标准化,像他所说在精神上重返故乡,来抵御大时代对于个人独特感知的掩埋与吞噬,以确立自身的位置,偏离时代的自足性的可能。

这些不同形态的人物,亦构成了这段人生的精神谱系。那些仿佛雕塑般凝固的人像,既是苏新平另一种上的自画像,又是他向内追寻的身影与足迹。他将画面的“时间”定格在某个精神特定的锚点,有时是沉思,有时是凝视,有时是昂首跨过的张力。某些时候,画作又是浪漫的、追逝的、挽歌式的,他以诗意的方式捕捉到风中飘动的理想,并试图在它消散之前,做最后的挽留。于是,我总是想象,这些画作中的光影,那种接近于古典氛围的烛光,仿佛总是在恍惚之间照亮某个局部,以在时空的迷雾中构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以获得某种心理秩序。他像教堂司事那般的严肃、正襟,用守旧的学院画法,飘忽不定的光影,粗粝的绘画笔触来保存个人的记忆,抵御时尚的图像、娱乐的游戏、平面化的图像景观,以抵抗时代的塑造,挽留不可或缺的个人性和绘画的灵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立的男人2号,260×200cm,布面油画,2023

展厅的结尾处,三张构图有些偏离的自画像,无意间成为艺术家的自白。画中的眼神中有些茫然、迟疑和犹豫,也因此只占据画布的一侧,与中心保持着某种距离。和楼下那些笃定、如风一般远行、大步前行的人相比,它提供了一种相反的力量,以回视这场时代的发生。

展览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名称:《苏新平》

展览地点:

展览时间:2024年7月27日—2024年11月10日

主办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

特别支持:東京画廊+BT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