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克而瑞的数据显示了一件有趣的事。从2021年到2024年5月,在全国30个重点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拍卖中,城投公司竞得的地块占了将近一半,拿地金额也占了三成以上。这不仅让他们成了市场的主导力量,还成了市场低迷时稳住土地市场的“定海神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度好文计划#但这里有个问题:城投拿地的体量和金额占比差很多,这说明他们主要是为了托底。也就是说,那些核心的、优质的地块,通常是由国央企以高价竞得,而那些不那么受欢迎的地块,就由城投公司以底价成交,充当了市场的“底牌”。

这种现象,可能就是我们目前土地拍卖市场的真实写照。

再说说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克而瑞的报告还透露,在过去三年的房地产调整期,房企的投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民企大规模退出,央国企独占鳌头。数据显示,2021年之前,民企在新增拿地的投资金额中占据了六成以上。但到了2022年和2023年,民企的拿地金额占比大幅下降,几乎减少了四成,投资金额也比2020年的高峰减少了近九成。

2. 城投公司大面积托底土地市场,但他们的开发能力却是个问题。市场销售疲软,三道红线政策下,民企面临经营和现金流的双重危机,导致他们不敢轻易拿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投公司被推到了台前,成了土地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但问题又来了,城投公司虽然在土地市场上大手笔买进,但在后续的开发上却显得非常缓慢。据克而瑞统计,2021年至今,城投拿地项目中全面开工的地块只有两成,总体开工率更是只有二成二。对比之下,央企的开工率平均在七成五以上,地方国企高达八成五,民企也有近五成的开工率。这就让人疑惑了:城投公司只拿地不开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城投公司可能缺乏足够的开发能力,没法和规模较大的国央企或高周转的民企相比。其次,近两年市场的去库存压力较大,如果开发了新房却卖不出去,只会增加库存。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城投公司拿地的资金从哪里来?考虑到全国城投公司的债务规模高达60多万亿,他们用于土地拍卖的资金不太可能全是自有资金,大部分应该是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

这就更加让人困惑了:只拍地不开发,营收和利润从哪里来?银行贷款又怎么还?

根据克尔瑞的数据,城投公司拿地未开工的面积接近3.3亿平方米。相比之下,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39亿平方米。城投未开工的面积体量相当之大。

有人认为,这些土地最终会流入市场,成为新房库存。也有人认为,城投公司会在市场好转后,将土地卖给国央企或民企,赚个差价。还有人认为,政府可能会回购这些土地。

各有各的看法,但无论如何,城投公司手上的土地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难题。楼市的走向似乎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楼市的大戏将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