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江,是武安市青年学者,他不善言辞,却勤勤恳恳工作。他生长在农村,走在大街上,他是一个不被人注目极普通、极普通的人,但却做出了不菲的业绩。
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遗址,在张海江的家乡出土。也许是这里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从小对书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海江平时喜欢读书,爱思索,每当听说谁有藏书,便会登门拜读。他更喜欢读经史、读哲学、读美学,在博览群书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把人格、风格与学养、功力有机地融为一体,积真力,养真气,传真情。
张海江对磁山文化有着炙热的情和执着的爱,与曾任武安市磁山二街书记的申礼成经常一起探讨、研究磁山文化,有时通宵达旦,每当有一个新的考古发现,一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登载时,他的多篇论文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权威报刊登载,得到有关文化部门的专家认可,有益于补充和完善了磁山文化。他与申礼成合著有《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等多部著作及论文,为磁山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乡村学者走过大学讲堂的人。2017年10月10日,应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郝晋珉教授邀请,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广大师生作了《磁山文化遗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的学术报告。2020年10月30日,应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邀请,在省会石家庄参加了2020年河北省杂粮实验室学术报告会,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在省谷子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作了《磁山文化遗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的学术报告,百余名省谷子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博士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他所著磁山文化文献资料先后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国内知名大学图书馆收藏。还经常参加人民日报社、中国文化报等主办的学术活动,经过不同媒介、纵横交错、全覆盖的对外宣传,展示了悠久的磁山文化魅力,提高了武安的知名度。
张海江还擅长书法,张海江书法格调高逸、韵味深长、刚柔相济、如诗如画,可谓:挥意洒落兴何豪,墨画银钩笔力高,尽得中书真妙要,情酣洒墨意神超。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他创作的书法作品虽是一幅静态画面,却完美凸现其动态韵律,其势之大、其力之沉均表现其功力所在,给人以突出、稳健、灵动的艺术享受,整幅作品渗透着力与美的张扬和平衡,生动表现了创作者刚直、爽利、豪放的性格。正是张海江因为被老藤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气概所折服,张海江把“老藤”的精意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中,创造了一种自成一家的书体,称之为——张海江藤书。张海江先生的字,笔酣墨饱,笔墨运用的很畅快,很充分。笔势雄健洒脱,又能诗文,在当今艺术界能有此多艺术造诣,实属难得。
张海江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最痴迷的还是篆刻艺术。他兴趣广泛,喜诗能书、善印、会画,这些姊妹艺术的涉猎,对丰富和提高篆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在创作之余,相当重视“印外求印”,文史哲都有涉猎,并潜心研书法,在汉隶,章草、大篆上用力甚多。历代杰出篆刻大师都有各自独特的篆书风格,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故在书法上痛下功夫,力图在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求“大破大力”,于是走进书斋,哲学、美学、文学,无所不读,真草隶篆行无体不练。窗外的世界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人们正围绕着各种重心缤纷旋转,而他却不再有失重晕眩,在这里与世界相望,一切喜怒哀乐都置于笔端之外,功名利禄就淡远成九天之外的一粒微尘。同时向武安书画名家和乡间艺人登门求教,以期使自己的印章艺术更趋完善完美,更趋丰富。近几年来,张海江的作品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入选,获奖百余次,并发布于世界艺术网,有力地证实了艺术的价值。作品被雷锋纪念馆,中华美术馆、王安石纪念馆、武候书画院、钟繇书画艺术馆等多家艺术社团海外友人收藏。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张海江看上去有点“蔫”,但他却有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作出了常人做不出的业绩来,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来源:新邯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