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156项工程”与新型工业化专题座谈会在京东方科技集团,原北京电子管厂旧址举行。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协办,京东方科技集团承办。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龚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致辞。
陈元副主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工程”实施的国内外环境及其历史贡献,指出“156项工程”作为“一五”计划的核心,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起点和基石,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经济思想。深入挖掘“156项工程”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对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各方面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
朱佳木会长指出,“一五”计划和“156项工程”建设距今已有70来年,它不仅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培育出一大批技术人才和工人骨干,为后续经济建设播撒了无数优良种子,而且这些企业老厂房、老建筑还承载了对前人奋斗业绩和宝贵精神的记忆。我们要充分研究“156项工程”对今天的启示,唤醒人们对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通过对这一历史的研究宣传,以及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加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党史、国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龚宪副主任表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需要物质技术发展的刚性支撑,更需要文化的柔性力量。“156项工程”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中国工业的基本骨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工业遗产,还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精神财富。要加强统筹谋划,做好“156项工程”价值挖掘和梳理,推动有价值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开发,加强工业文化传播,讲好中国工业故事,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
黄群慧所长强调,“156项工程”曾经承载了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使命,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许多“156项工程”企业仍然是“国之重器”,站在我国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宣传“156项工程”及有关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贡献,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宁主持“‘156项工程’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环节交流。
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主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工业文化传承创新”环节交流。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部分省市工信部门,国史学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等科研机构和智库,河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鞍钢集团、中国一重、京东方科技集团、吉林石化、长岭电子、航空工业宝成、华北制药、兆维等企业的近60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前,与会嘉宾参观了京东方历史展览馆,了解京东方从“156项工程”之一北京电子管厂发展成为国际先进显示技术企业的创业历程。“156项工程”是“一五”时期新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的总称,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加工、船舶制造、化学工业、煤炭、电力、石油、现代化军工以及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14个工业门类,最终建成的150个项目广泛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
会上,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国史学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在新中国工业史研究、宣传和教育特别是相关工业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开发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发展繁荣,为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谱写新的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