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向来相信“天圆地方”之说,方和圆,并不局限于几何形状,也是一种抽象哲学。
在这种社风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家具深受影响。古典家具中,有一类椅凳的设计,正是古人“圆融”理念的物化呈现,那就是圆鼓凳。
一圆破方,一张圆鼓凳,打破规矩空间的沉闷,让一屋子家具,也变得生动起来。这份“圆滑”,是物与人的共通,也正应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圆鼓凳,因外形和鼓的形状相似而得名。
圆鼓凳有实木、陶瓷、石材、藤编等多样化的材质,较为常见的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一般在上下彭牙上也做两道弦纹和鼓钉,保留着蒙皮革,钉帽钉的形式。
其形象的来源要追溯到战国。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圆鼓凳因在座面上覆一绣帕而得名,其自身婉约秀丽的特点与女子更相得益彰。
明人邓士龙的《国朝典故》记道:“内阁诸老,自解、胡以来,皆东西分坐小杌子及两小板凳,无交椅、公座之设。”
在明代宫廷里,内阁重臣平日所用为小杌子及小板凳。这种杌凳的坐法从朝堂之上流行到了文人显贵的日常生活当中。
明代古画《太平乐事》 里文人学子看戏时所用的凳子即“杌凳”,通常会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的杌凳。圆形杌凳可作圆鼓凳的雏形。
文震亨的《长物志》载:“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流垂苏者,亦精雅可用。”
明中期画家仇英的《宫中图》卷中,亭内的皇帝在持扇妃嫔的环侍下坐在设有靠背的交椅上,皇帝的左右咫尺处各有一坐墩,仿佛准备赐坐所用。
作为坐具,圆鼓凳爱美之性可称独特:在造型艺术上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还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
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板外,镶嵌还有彩石、瘿木、大理石、藤等。
其材质也由原来单一的木质圆凳,发展为陶、瓷、木、石等多种质地,且明清时极为盛行瓷绣墩。品种更是纷繁,有圆面、八方、红釉、蓝釉、粉彩、青花、珐琅、三彩等。
时至如今,圆鼓凳已不再是“贵族”和“闺阁”的专利,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们更多的被赋予了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国生活美学的使命,为当代家居带来了无限惊喜。
*文章来 源扁圣文化传播,图片红桥红 ! 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