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行动的持续推进和深入落实,又一领域“爆了”。

此前《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招聘总职位量同比减少了21.67%,但“碳中和”行业职位量增长了296.9%。不仅岗位需求不断增加,因为其岗位从业门槛高,其就业薪资优势也较为明显。

简单在求职网站搜索相关职业,起薪均1万起。媒体统计称,在“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以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简称)为代表碳中和相关领域异军突起,行业平均年薪为25.3万元,月均薪资超过两万元。部分企业的ESG关键岗位,甚至开出了15~20万的薪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招聘网站ESG相关岗位信息截图

随着今年5月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联合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指引》(下文简称《指引》)的正式生效,相关人才需求或将进一步增加。

《指引》明确要求,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450余家公司,必须公开其ESG表现。

ESG是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其理念重点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ESG报告的编制的过程中将促使企业对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也需要专业人才提供支撑。

新专业应需设立

服务国家战略和发展新格局是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到,加大本科专业调整力度,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其中明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这也再次为高校未来的人才培养、专业调整优化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早在2022年4月,教育部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和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近年来,相关专业的设置力度进一步加大。

2019~2023年新设(包括新增备案和审批,不含二学位,下同)的本科专业中,“新能源”相关专业设置较多,有213个,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另外,设置“储能”“治理”“碳”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较多。

高校新设“储能”相关专业总计84个,其中的典型专业为储能科学与工程,该专业增设于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被教育部审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2020年,该专业正式启动招生,并于2023年正式送走了第一届共计28名毕业生。作为国内首家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家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教学体系的高校,西交大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值得许多高校参考和借鉴。

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探索经验,该校推出了全国首部储能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学校获批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四主体一联合”创新联合体,支撑储能专业“本研贯通、项目驱动”的“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五年新设 “治理”相关专业有13个,其中以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为主(8个)。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是一门以国际学学位为基础的交叉学科,于2018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最早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的两所大学,均在2019年设置了该专业。根据西安外国语大学网站介绍,该专业旨在培养“熟知国际组织运行原理和规则、具备调查研究、跨国沟通、国际谈判、逻辑分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

“碳”相关专业有12个,为碳储科学与工程;“可持续”相关专业有3个,为可持续能源。这两个专业均为2021年增设的新专业。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双碳”行动相关的新专业应需设立。

传统专业焕发新生机

“双碳”行动带动了不只是ESG相关领域,为高校专业和毕业生创造的发展机遇也不仅限于新设专业。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与能源、材料相关的许多专业迎来发展机遇。

数据显示,材料类、能源动力类专业已跻身近三年起薪增长率前5之列。其中,材料类起薪涨幅为10.8%,能源动力类涨幅为9.9%。这两个专业类2023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分别为6474元、6620元,均高于本科平均(6050元)较多。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材料类专业,该专业类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2021届(5843元)增长了631元,增长绝对值也较高。

材料类专业涉及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化学等领域,培养学生在材料合成、材料性能评价、材料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该类专业中的一些专业,曾一度因为薪资普遍偏低等多因素影响,被人调侃为“四大天坑”。现在,这类专业已成功跻身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类之列。至少从就业数据看来,该类专业似乎要成功“洗白”。

据了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工行业就业。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绿色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对新材料和改进现有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给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100万名左右,而目前的相关从业者仅为10万名左右,存在近100万人才缺口。

同时我们需了解到,“双碳”带动的将不止ESG、碳中和等直接相关领域,许多领域也将出现新的发展机遇、面临新的挑战,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需紧跟社会需求进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整理内容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含高校),获得授权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