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张小小的卡牌竟然能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卡牌盲盒为何如此具有诱惑力?
根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近期一款名叫“小马宝莉”的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火”了起来。卡牌盲盒,是指消费者以随机抽选未知卡牌为特征的游戏盒子,只有在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卡牌内容。孩子们为了抽出所谓的“高卡位”“稀有卡”不惜花费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甚至有的孩子认为“抽到高卡位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不仅如此,在学生之间还出现了卡牌倒卖的现象,越难抽的卡要价就越高。可以说,盲盒卡牌已经成了一种新型毒品,荼毒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明明只是孩子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消遣,是什么让这种原本简单的快乐变了味儿?首先是盲盒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打开一份未知的盲盒都有可能会带来别样的惊喜,它就像彩票一样,抓住了消费者的“赌徒心理”,刺激消费者持续购买。面对盲盒的诱惑,很多成年人都会深陷其中,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其次是由于不同卡片的等级性。
卡牌盲盒与过去80、90后群体收集的小浣熊方便面里的水浒卡有所不同,方便面中的水浒卡价格低廉,并且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卡牌盲盒却分为高卡位、中卡位、低卡位,不同卡位的价值不同,某张小马宝莉系列卡现在已经被炒到了16万元的天价。此类高价卡牌更像是一种社交价值的象征,拥有高价卡能获取其他收藏者羡慕的目光,倘若某天不想要了,也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将卡牌转卖出去,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早晚有一天它的价值会现出原形,击鼓传花后,砸在某个倒霉蛋的手里。
面对当下少年儿童过度痴迷于卡牌的现象,各种骗局也层出不穷。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6月底,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15岁初中生然然(化名)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条信息,该信息称免费给每位留言的人3张小马宝莉卡片。然然立刻私信对方说自己想得到赠卡。对方发来一张二维码图片。扫码后显示的是一个名为“李发莲@美妆达人”的企业微信账号。随后,该账号以各种不同的理由让然然使用家长的手机给两个银行账户多次转账。由于然然不经意间透露了妈妈银行账号及验证码等信息,短短两小时内,该账户被骗子转账50次、金额达14.3万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第二十三条已做出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但目前各大抽卡直播间却无视法律要求,直播间内虽然标注了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字样,但实际购买的操作页面中却并不需要任何的身份验证,未成年人依旧可以随意购买。
许多少年儿童对于金钱并没有清楚的概念,倘若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挥掷千金只为了一张卡牌,将给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卡牌并没有原罪,归根结底还需加强对于盲盒市场乱象的治理。学校与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引导,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卡牌;市场监管部门应严厉打击不良商家的暗箱操作,抵制对于卡牌的天价炒作行为,不能任由一些人为了利润,便肆意去割未成年人的“韭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特约评论员孟嘉多 王美蕴)
责任编辑:王俊秀 袁瑞
微信编辑:郭雨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