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很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极小,以人类目前的科技,即使要去“近在咫尺”的月球都不太容易,就更不用说飞出太阳系了,之所以会这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使用的能源很是“原始”,无法给宇宙飞船提供足够强大的动力。

所以如果人类想要扩大在宇宙中的活动范围,就需要更加强大的能源,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可控核聚变。不过就已知的情况来看,可控核聚变并不是最强大的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讲,核聚变释放出能量,来自于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亏损,而核聚变的质能转换率其实并不高,例如释放能量相对较高的氘氚核聚变,其质能转换率只有0.7%左右。

很明显,如果能实现100%的质能转化,就可以认为是最强大的能源,实际上,科学家早已发现,有一种物质能够实现100%的质能转化,这种物质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飞出太阳系的希望,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答案就是:反物质。

我们常见的物质可以称为普通物质,它们其实都是由大量的微观粒子构成,例如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可称为普通粒子,而反物质则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形式。

每一种反粒子都对应一个普通粒子,例如反质子对应质子、反中子对应中子、正电子对应电子,它们的质量、平均寿命、自旋以及磁矩大小都与普通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如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普通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所以当反物质与普通物质发生接触时,就会发生“湮灭”,在此过程中,所有参与“湮灭”的质量都会转化为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知道的是,反物质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就会释放出正电子,而在上个世纪,人类就已经制造出了反物质。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不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呢?我们接着看。

目前制造的反物质主要来自于粒子对撞机,其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将微观粒子(如质子、电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后让它们相互碰撞,当碰撞发生时,能量会一个极小的空间内集中释放,创造出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在这种高能环境中,一部分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E = mc^2),产生等量的普通粒子和反粒子,在此之后,人们会利用磁场和电场将反粒子从其他次级粒子中分离出来,进而得到反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这样的方法效率非常低,有多低呢?这样说吧,在过去的日子里,人类通过粒子对撞机制造出的反物质,其总质量只有10多纳克(1纳克 = 0.000000001克)。

尽管人类目前制造反物质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研究,而不是批量生产,但根据科学家的估算,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即使人类“开足马力”来批量生产反物质,制造1克也需要3万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人类现在之所以没有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原因其实有点尴尬,那就是人类制造反物质的效率太低。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乐观地认为,这样的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人类还有其他的渠道来大规模地获取反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在行星磁场中就可能存在不少的反粒子,它们中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宇宙射线本身,另一部分则是宇宙射线与行星的高层大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而由于这些反粒子大多是带有电荷的反质子和正电子,因此它们会受到行星磁场的约束。所以在科技足够发达的情况下,人类就可以在地球、甚至是木星和土星的磁场中收集反粒子,进而大规模地获取到反物质。

又比如说,根据量子色动力学(QCD),宇宙早期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夸克和胶子处于一种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状态,而当宇宙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这些夸克和胶子会结合形成质子和中子,在此过程中,夸克还可以形成一种超导状态,称为“色-味锁定相”,在这种状态下,三种不同味道的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夸克)以一种大致对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被称为“致密复合体”的物质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理论上讲,用高能粒子束直接轰击“致密复合体”就可以产生大量反粒子,并且转化效率很高(大约1千克的“致密复合体”就可以产生100克的反粒子),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致密复合体”非常致密,不像环形加速器那样需要多次绕圈并承受同步辐射损失,因此利用“致密复合体”来制造反物质,其效率将会比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粒子加速器方法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重要的是,根据理论模型的推演,早期宇宙形成的“致密复合体”,现在仍然广泛存在,只不过由于它们太过致密,大多都沉积在宏观天体的核心区域,所以假如这种物质结构真的存在,并且人类未来有能力获取到它们,就可以大规模地制造出反物质。

总而言之,尽管人类目前暂时还无法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但从长远来看,反物质仍然可以认为是人类飞出太阳系的希望,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人类会真正地进入星辰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