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长按复制 836712157 打开支付宝搜索领取 .100%成功!

仅仅三天的时间

一个6岁女孩

就从活蹦乱跳变成“白肺”

呼吸困难

情况十分危急

发热咳嗽3天后被送进ICU

出现“白肺

刚开始时,年仅6岁的小媛媛(化名)就是有点发热、咳嗽、流涕等一般性症状,家长也就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喂点感冒药就会好的。没想到,小媛媛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而且高热不退。

据了解,小媛媛从活蹦乱跳到呼吸困难仅仅过了三天

小媛媛父母赶紧送她到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和胸片,提示肺部出现了大面积的实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白肺”

当地医院紧急将小媛媛转院至浙大二院儿科治疗。抵达浙大二院时,小媛媛呼吸困难,靠氧气面罩艰难地吸着氧,情况十分危急。

入院后,小媛媛在综合ICU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的同时,医生们给小媛媛进行了病原学的核酸检测,发现腺病毒为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导致小媛媛重症肺炎的“元凶”找到了——就是腺病毒感染

在经过3天的对症治疗后,小媛媛终于脱离了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

5岁女孩游泳感染腺病毒

当作“受凉”拖成肺炎

最近“中招”腺病毒的,还有5岁女孩普普(化名)。半个月前妈妈带普普去学游泳,还没学几天,普普就突然发起了烧。

一开始,家人觉得可能是她游泳时受凉了,就找了些药给普普服下。但没想到,普普却高热不退,退烧药也只能压几小时,还出现了呕吐和腹泻。吃了几天药后,普普咳嗽越来越厉害,顽固高烧不退。

妈妈带普普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接诊的郑绪阳医生为她安排了一系列检查,结果发现腺病毒呈阳性,而且已经发展成腺病毒肺炎。

所幸,普普的肺炎并不算严重,之后在一系列对症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前前后后折腾了小半个月。

“腺病毒”频上热搜

医生:泳池、水乐园等地高发

最近

“腺病毒”一词

频频出现在热搜上

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

是新的一波病毒又来了吗?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蒋春明表示,最近从实验室统计数据来看,腺病毒并没有抬头,反而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大概只占了5%左右。“这可能和天气炎热有关。”蒋春明说。

虽然感染人群不算多,但比起流感,腺病毒对家长来说更头痛,感染上腺病毒的患儿,大多高热不退,病程在一周以上,关键是初期症状比较隐匿,容易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

腺病毒一年四季都可感染,但在夏季,泳池、水乐园等玩水地,腺病毒容易高发。”郑绪阳说,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可在空气中保持半小时。除了唾液传播外,腺病毒还可经消化道传播,比如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和物品,都可能传播。

泳池和水乐园人员密集,加上水中的人无意中会将带有病毒的排泄物或者体液等带入水中,就特别容易发生感染。

腺病毒是新出现的病毒吗?

不是。

游泳后感染腺病毒,几乎年年都有:

腺病毒也不是一种新型病毒。半个世纪前,科学家就发现了它的存在。

已经被发现的腺病毒,有A-G七个亚属几十种分型。

  • 有的腺病毒会攻击呼吸道,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

  • 有的会进攻消化道,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腹泻、胃肠炎等);

  • 还有的会入侵眼部或泌尿系统,导致结膜炎或泌尿系统感染。

因此,即使都是腺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

在发热儿童中,有5%~10%是因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腺病毒感染占3.8%~10.3%。

也就是说,孩子的发烧、流鼻涕、咳嗽,都有可能是腺病毒在“搞鬼”。

只不过感冒后很少去做病毒检测,所以很多人对它不太了解。

这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腺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在南方,春夏季是高发季节。

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这几种:

① 飞沫传播

接触感染者的飞沫,这是呼吸道感染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② 接触传播

手接触过被病毒污染后的物体,没洗手就揉眼睛、吮手指、抠鼻孔等。

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者被粪便污染的物体(比如更换尿布),手没有洗干净就吃东西。

图源:网络

③ 水传播

腺病毒可存在于消毒不好的泳池中。

之前,有媒体报道,四川乐山有140多名孩子上游泳课后高烧咳嗽,后来多人确诊腺病毒阳性。

那么,腺病毒感染,为啥容易在泳池爆发?

这是因为,大多数腺病毒都可以在室温下稳定存活数周,即便是干燥无生命的表面,也可以存活 7 天至 3 个月的时间;

它们还可以在自来水、污水和海水中存活数周,这就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紫外线或含氯消毒剂消毒(腺病毒对酸和乙醚不敏感,需要紫外线照射30分钟以上,或者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才能灭活),当有腺病毒携带者进入泳池后,池水就有可能造成腺病毒传播。

图源:图虫创意

没有特效药

最有效的预防是别招惹

郑绪阳医生说,腺病毒目前没有相关疫苗也没有特效药,所以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就是尽量避免去“招惹”

  • 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洗手,尽量不和他人共用杯子和餐具;

  • 尽量不要带2岁以下的宝宝去人多的公共泳池游泳,如果去公共泳池游泳一定要选择消毒严格的正规游泳场所;

  • 游泳时戴好泳帽和泳镜,不要吞咽泳池水,不与他人共用毛巾;

  • 游泳后要及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身体,并且漱口;

  • 如果有感冒症状或者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停止游泳。

这病有疫苗打吗?

目前还没有。

不仅没有疫苗,这病也没有特效药。

而且,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不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不要盲目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前面也说过,大多数腺病毒感染者的症状不严重,采取缓解症状的一般性治疗措施就行了。

图源:图虫创意

当然,要预防腺病毒,平时还要做好这些:

① 勤洗手,少揉眼

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水或者含酒精的消毒液洗手。平时,要教育孩子避免抠鼻子、揉眼睛。

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胳膊或者纸巾遮住口鼻,尽量不要用手遮挡。

② 避免接触感染者

有些腺病毒感染者症状跟感冒一样,所以要尽量避免接触“感冒病人”。

如果身边有人感染腺病毒,注意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比如患者接触物品应该用含氯液消毒,使用物品煮沸消毒;注意避免患者与孩子接触。

③ 少去人多且密闭的公共场所

避免带宝宝到人多、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

如果必须去,尽量戴好口罩。

④ 游泳前后注意卫生

患有感染性腹泻的孩子,腹泻停止后2周内不要游泳。患发热性疾病或者传染性疾病时不要游泳。身上有伤口时不要游泳。

游泳前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淋浴。在游泳过程中佩戴好泳帽、泳镜等,尽量避免呛水或吞咽;如果泳镜进水,切勿用手揉眼,及时用清水冲洗。

图源:小红署“你说”

孩子游泳后

要是咳嗽发烧眼睛红喉咙痛

最好去医院看看

尤其是

有基础病的孩子

千万别大意

郑绪阳提醒,由于腺病毒没有特效药,一旦发生高烧尽早到医院检查排除,孩子可能有咽痛、眼睛红一些非特异性症状表现,不要自行盲目服药。而且,由于腺病毒传染性强,一旦身边有人确诊感染,要及时做好隔离工作。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

呼吸道感染

似乎变得愈发普遍

自今年6月以来

国内新冠病毒感染的比例

有所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数据显示

欧洲、美洲等地区

新冠病毒的活动强度均有所增加

我国6月份新冠病毒检出率

出现小幅上升

根据7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4年6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报告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小幅波动,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3周(6月3日-6月9日)的6.2%小幅波动上升至第26周(6月24日-6月30日)的7.2%。从报告数据来看,其中新冠病毒JN.1变异株XDV占比上升。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胡洋表示自己7月以来在病房内就接诊了六七位新冠确诊病例,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严重肺部炎症和新冠阳性被诊断为肺炎;其余三例患者因其他疾病入院,在治疗期间出现症状加重,意外检测出新冠阳性。胡洋直言,“7月以来门诊接诊的新冠患者确实相较前段时间有所增多。”

首次提出XDV变异株

目前,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主要有JN.1和XDV变异株。与JN.1变异株相比,XDV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

针对XDV变异株,胡洋告诉记者,虽然XDV变异株的详细特性仍有待探明,目前来看,XDV变异株在高温环境仍然能流行但从门诊患者症状较为轻微来看,不用太过于恐慌,正常做好防护即可。

而一些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仍然是感染及进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胡洋提醒,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高龄老人来讲,新冠病毒仍然是比流感病毒更具威胁性的病原体,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

提示:高风险人群注意!

新冠病毒感染再现抬头趋势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仍是

高风险人群

更要注意防范

1

戴口罩

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

2

勤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归家后,应及时洗手。

3

少聚集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4

加强通风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

5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病毒的侵袭。

6

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咳嗽、呼吸困难、嗅觉和味觉减退等症状,建议佩戴好口罩,及时就诊。

在后新冠疫情时代

夏季容易“感冒”的情况

也变得越来越多

一旦出现“感冒”症状

还应该及时就医

添加族叔微信好友

获取最新城市动态

平时遇见的各种

新鲜事儿、突发事儿、烦恼事儿

也欢迎大家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天津族”整理自新闻坊、杭州日报、浙大二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上观新闻、苏州疾控、人民日报健康、“深圳市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 深圳卫健委、网友评论、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