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鹿岛民警在码头上迎接游客,维护进岛秩序。王晓南/摄

距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大孤山约19海里,有一个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的海岛——大鹿岛。这个被大海环绕的小岛,如一只梅花鹿卧于黄海之中,由此获得“黄海明珠”的美誉。

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鹿岛边境派出所,是全国移民管理机构中唯一的海岛边境派出所,十几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民警,守护着岛上居民。

大鹿岛海岸线长11公里,有“东口”“西口”“后口”3个码头,200多条各类渔船是民警巡逻的重点。大鹿岛四面环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民警的巡逻模式和陆地上完全不同。

渔船进出港高峰期是巡逻的重点时段,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这里的民警探索出独特的“潮汐巡逻模式”:渔船“追随”潮汐出海、入港,民警“追逐”潮汐巡岛,对遇到困难的渔民及时提供帮助,处理问题。

在大鹿岛码头,一排排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一个个藏蓝色的身影穿梭在浪花与渔船之间,景中有“警”,守护着海岛的平安。

年轻民警在大鹿岛上走访渔民。王晓南/摄

28岁的民警刘唯一,已守岛5年,在他的脑海中烙印着许多难忘的镜头。

2022年台风“梅花”席卷大鹿岛,狂风呼啸,巨浪滔天。大鹿岛的码头被不断拍击,村民的渔具连同碎砖、石块四处散落,停电、断水、倒树、塌土……海岛上一片狼藉。

在“梅花”登陆前一个小时,大鹿岛边境派出所民警对辖区码头进行了安全检查。刘唯一回忆,他们巡查时发现一艘渔船上还有一名渔民。民警苦口婆心地劝导渔民赶紧靠泊上岸,但这位渔民却听不进去。

不到10分钟,天气骤变,小渔船如一叶扁舟,在黑暗中被狂风吹得摇摆不定,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快弃船,接住救生圈,我们拉你上来!”在与狂风巨浪的较量中,刘唯一不顾个人安危,最终将渔民拖上了岸。他说,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天职,在台风面前,人民群众的安全是首位。

有着17年戍边、3年守岛经历的33岁民警高炜,对岛内的信息了如指掌,谁家的渔网什么类型、谁家的渔船船号和船型、谁家的船员是谁都记在心里。

11公里长的海岸线,道路蜿蜒崎岖,巡逻一圈下来大约30分钟。由于海岛春夏多雾,冬季冰天雪地,坡陡路险,十几公里的路程有时要开一个多小时。

东口码头有一处斜坡,方便渔船日常装卸货物。2022年冬季的一天,码头道路泥泞。警车停靠在斜坡上,当倒车上坡时,因地上有浮冰,轮胎打滑,车头向海里冲去。好在高炜及时踩住了刹车,车子与大海近在咫尺,再晚一点,车子有可能扎进大海里。

大鹿岛上警民关系融洽,警民携手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屏障。

近年来,派出所不断加大对“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这类“三无”船舶的打击力度。他们充分动员群众力量,在辖区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清查。对不合规定的“三无”船舶进行清理,维护渔民合法权益。有渔民发现自家船边有“三无”冲锋舟搁浅,也会立刻与民警取得联系。

“老百姓都是我们民警的朋友。”民警张赫说。

“边境无小事”,这是所长王德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鹿岛四面环海,退潮之后都是滩涂,船只无法在海岛附近航行、靠岸。涨潮时,海水逐渐上涨,水位可供船只航行,岛内船只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靠岸作业,这也是民警重点监管时段。

岛上的食物、生活用品几乎全部依靠外运,一旦停航,就会面临物资紧缺的困境。海岛春夏多雾、秋冬多风,特别潮湿,在岛上,电热毯是一年四季的标配,冬天御寒,夏天除湿,炎热的六七月还要开电热毯,不然到了晚上床褥都湿乎乎的,无法入睡。每年一二月的大鹿岛,海边铺上一簇簇冰排,仿佛给海岛镶嵌了一圈冰雕。

政治教导员王晓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大鹿岛上,停水停电是常事,受自然环境和季节影响,交通极其不便。民警每次值班需要在岛上待半个多月,有时遇到台风或者冬季停航,可能一个月都无法回家。

王晓南无限感慨,“大家是同事,是战友,更是亲人”。每个人对岛上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都了然于心。戍边19年,受过伤,流过血,有过泪,但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由于长期驻岛,这些家里的“甩手掌柜”,对家人、亲人的支持有说不出的感激。

王晓南介绍,岛上只有派出所这一个执法部门,这意味着派出所要“一警多能”。民警除了具备办案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当需要防火时,民警们就化身“森林消防员”;发生交通事故时,民警们即是“交通管理员”;游客和村民们产生矛盾纠纷时,民警们又成了“矛盾化解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这极大提振了青年民警的信心。王晓南说,他会和战友们继续守护好海岛,守护好边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